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教育现状考察报告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出现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关注三农问题、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我国现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瓶颈之一。对于农村的发展问题上,我个人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和继续教育,解决了教育问题,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科技文化知识,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一定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快速稳健的发展的,从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减少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一、农村现状和教育现状1、农村现状按照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仍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除了现有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足;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换个说法就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9%,而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如此低下的城市化水平必然阻障中国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影响到8亿农村人口的消费,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甚至还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能否最终崛起。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农村消费虽然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与城镇消费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2、教育现状。“科教兴国”喊得正响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孩子却过早地离开了校园,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对此,仅拿《义务教育法》找那些父母兴师问罪不但不公平,而且于事无补,因为他们也是被逼无奈。贫困与教育收费的突出矛盾,就业竞争中的户籍歧视,这些问题若不尽可能加以解决,任其愈演愈烈,农村孩子辍学就会越来越多。而由此造成损失不仅对于那些孩子来说,而且对于全民族的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民族、国家,都将被二十一世纪所淘汰。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因此,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是一个方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大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看,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其具体表现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从统计数字看,村中从小学进入初中,入高中,而进入大学的人数仅为15%,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抑或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要回到农村。3、构建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的意义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把终身学习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并通过立法等措施推动本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13多人口中,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高速度、可持续的发展,已为世界所公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教兴农,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但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是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必须从各个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为了在农村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地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科教兴农的重要措施。二、农村教育落后原因分析1、农民传统观念影响“农村教育没有出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曾多年从事农村教育的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指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使得农村考生升学比例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据了解,我国普通初中毛升学率约为88%,但在农村地区却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了87.8%。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必须关注的是,我国正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大量外出,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由于长期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教育现状和质量都有切实的了解,这批劳动力中条件稍好一点的,都尽可能想法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