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历史限时训练题19(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综历史限时训练题19(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doc

文综历史限时训练题19(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每日一练(19)24、“太平兴国八年,废三司使,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淳化四年又合并为三司,次年底,又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部。咸平六年再度合并为三司,元丰改制废三司,职事大多归尚书省的户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户部尚书,受宰相领导。”这段材料折射出A.太平天国进行制度的探索B.明朝地方三司制度的不稳定性C.宋朝财政高度集权的困境D.唐朝进行三省六部制的摸索25、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然经常出现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商品经济仍然发展繁荣。这是因为A.商人反对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不力C.整个社会生产不断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不合国情无法推行26、下面三幅香妃(乾隆容妃,和卓氏)画像为清廷宫廷画师郎世宁(意大利人)所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香妃戎装像香妃洋装像香妃旗装像A.东西方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往来B.通过郎世宁乾隆对西方了解较深C.香妃是一名喜好西方文化的妃子D.乾隆和香妃对西方并非一无所知27、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出自先秦诸子,下列成语出自《韩非子》的是A.舍生取义、反求诸己B.守株待兔、变古易常C.朝三暮四、君子之交淡若水D.兵贵神速、置之死地而后生28、费正清说:“政府在国外培训的留学生,国内训练的新军队,它所鼓励的从事国内经营的商人,各省组织的咨议局,所有这种种势力都或早或晚地掉转了矛头,直指清王朝。”这段话所直接涉及的历史背景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29、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李大钊说:“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说明新文化运动领袖A.仍有较浓的封建思想B.没能摆脱尊孔的桎梏C.并没有绝对否定传统文化D.忽视了儒家文化与君主专制的关系30、葛元煦《沪游杂记》中记载在上海租界内有“禁小车轮响”、“禁肩舆挑抬沿路叫喝”、“禁施放花爆”、“禁卖夜食者在洋行门首击梆高叫”等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反映近代上海A.殖民地化色彩浓厚B.已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C.城市缺乏有序管理D.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3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进行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32、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文中引用“上帝”概念的实质意义是A.论证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的重要性B.借用罗马教皇的权力否定君主专制C.说明“天赋人权”的合理性D.否定天主教赋予人权力的合理性33、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C.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多极化趋势加强后,世界出现天下太平的大好形势3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文中所描述的苏俄(联)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新经济政策35、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B.人们思索过去是出于现实的兴趣C.历史的面貌总是变化的D.古代史都是假历史40.(37分)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摘自鲁迅《看镜有感》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