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一节情绪的经典理论一、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情绪与情感生理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于1884年提出,在同一时期,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也提出相似的理论。所以,常将这一早期理论合称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他们认为情绪是机体对外在刺激引起的机体生理(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具体地讲,他们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气的发抖气-情绪发抖-生理反应评价: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肤浅,人的内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只是情绪表现的一个侧面。此外还有面部表情和言语行为的情绪表现,更重要的是某些情绪体验仅保持在主观的体验之中,并不一定表现出来。第二节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一、情绪的周围神经生理机制1、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情绪活动过程总是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构成,前者引起兴奋活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后者引起抑制活动。2、情绪与内分泌系统不同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的改变(肾上腺激素等)在某些特定的情绪状态下,外部腺体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高兴的流泪、紧张的出汗)3、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情绪活动总伴随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捧腹大笑、捶胸顿足)。由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情绪生理反应的应用----测谎二、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下结构对于情绪的即刻迅速反应至关重要,其中脑基底部的神经节(尤其是杏仁核)的作用受到显著重视;大脑皮层,特别是额叶皮层,则对皮层下结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在情绪产生和变化过程中,高级皮层可能将外周的反应和各种感知觉传入、以往的学习经验等进行整合,产生情绪的内部体验。(一)参与情绪的主要神经结构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情绪的主要神经结构包括:下丘脑网状结构杏仁核海马和前部扣带回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回和旁嗅区)额叶(二)Papez环路和边缘系统由帕帕兹(1937)提出,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经典的Papez环路由下丘脑、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联系组成。海马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Maclean(1949)在经典的Papez环路基础上强调了(加入了)杏仁核在情绪加工中的作用,统称为边缘系统作用。边缘系统由海马复合体、扣带回、隔核、下丘脑和杏仁核及其之间的纤维组成。汪凯《生理心理学》,P226,图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