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6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pdf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P41例1,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中第6、7题。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把乘积相等的式子转化成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例的乘积形式与比值形式的相互转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师:请你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4∶58∶10)【学情预设】可以组成比例,4∶5=0.8,8∶10=0.8,比值相等,所以4∶5=8∶10。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师:在4∶5=8∶1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内项。师: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如果有困难教学笔记可以看看教39教学比科书上面的一段文字。(板书两个比例:2.4∶1.6=60∶40=)515例的各部分【学情预设】学生对于指出第一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会很轻松,对于的名称时,注第二个比例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意让学生弄内项与外项正好形成交叉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清楚写成分板书:数形式的比例的两个内项是哪两个数,两个外项是哪两个数,【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介绍比原因是什么。例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自主发现并猜想。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三个比例:4∶5=8∶102.4∶1.6=60∶4039=)515【学情预设】预设1:4×10=40,5×8=40,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预设2:2.4×40=96,1.6×60=96,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预设3:3×15=45,5×9=45,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2.验证猜想。师:是不教学笔记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教学提示】有什么好办法进行验证?(举例验证)作,验证规律活动要求:的一般性,以(1)小组内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学生自主学(2)通过举例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习与合作探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究为主。【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写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换验证: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发现不是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原因,通常是比例写得不对或者计算出错。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4.完善比例的基本性质。ac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或=,那么,比bd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师:我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写成3∶0=4∶0吗?【学情预设】预设1:3×0=0×4,符合比例的基本性质。预设2:不可以,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预设3:如果把它写成分数形式,分母都是0,是没有意义的。师生一起总结并板书:a∶b=c∶dad=bc(b、d均不为0)【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对这个基本性间到底有哪质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些区别与联三、沟通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系,我们来梳师: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大家再想一想比和比例之理一下。小组内教学笔记讨论、梳理,【教学提示】教师指导。验证猜想的环节是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小组合汇报交流。【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从意义、项数、基本性质几个方面来梳理总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