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突触传递)一、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一)化学性突触又称经典突触1.化学突触的结构:⑴突触小体:A.小体轴浆内有:内含神经递质的大小形态不同的囊泡⑵突触间隙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⑶突触后膜: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二、突触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电位(一)突触传递过程1.突触前过程: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3.突触后过程: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二)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导致后膜局部去极化。⑵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①Cl-通道开放,Cl-内流,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加,以及Na+或Ca2+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A.K+B.Na+C.Ca2+D.Cl-E.H+23.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答案:C24.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答案:D25.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答案:A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突触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1、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ACh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⑴胆碱能纤维的分布:①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②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③支配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④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⑤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⑥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NE及其受体: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⑴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除了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外的所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二)受体2、胆碱能受体:A.胆碱能受体分类:分N、M两类。N受体:即烟碱受体3、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但作为外周神经递质来说,只有NE。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反射过程: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深感觉传导路:(先上行,后交叉)①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②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③深部压觉:三者的传入冲动↓经后根节外侧部(粗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角↓沿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在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换元后的第Ⅱ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沿内侧丘系↓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二)浅感觉传导路(先交叉,后上行)轻触-压觉,痛觉,温度觉的传入纤维↓经后根节外侧部(细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角↓在此换神经元↓换元后的第Ⅱ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沿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二、丘脑的感觉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1.感觉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经三级神经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向大脑皮层B.引起各种模糊的皮肤、内脏及视、听感觉C.受到破坏时,动物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D.受到刺激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E.不易受药物作用的影响而改变其功能状7.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投射至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关系B.投射至皮层,产生特定感觉C.投射至皮层广泛区域,提高皮层的兴奋性D.被切断时,动物保持清醒状态E.受刺激时,动物处于昏睡状态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三、痛觉(二)内脏痛与牵涉痛1.内脏痛的特点:⑴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⑵痛觉感受器数量相对较少,对锐器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炎症、缺血、痉挛、牵拉、扩张性刺激敏感;⑶伴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恶心、呕吐及不愉快的情绪反应;⑷可有牵涉痛;⑸可引起邻近体腔壁的骨骼肌痉挛;⑹可引起体腔壁痛:体腔壁浆膜(胸膜、腹膜)受刺激引起的疼痛。2.牵涉痛:⑴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⑵牵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