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学生预习的一点看法宁陕县筒车湾小学吕家林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老师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和一些同事谈起来,他们认为学生对于上课要讲的内容提前知道了,会降低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好。如果学生提前不知道要讲什么,就会对课堂上讲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兴趣会更大一些。我认为学生课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先知道了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肯定会受到挑战。前几年我听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看样子他平时的教学方式就是看文中的例题,一丝不变的讲例题。由于这是公开课,就按照新买来的教案书讲课,可有极少部分学生也在书店卖有同样的教案书,这些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把老师的下一句话猜个八九不离十,紧接着就做“接下嘴”这种游戏,老师生气的收掉了他的教学参考书。现在,信息来源渠道多了,我们教师试图通过占有“神秘”知识而拥有权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不好的现象是,为了挽留住这“落日余晖”,一些老师硬生生想通过切断学生预先对知识的理解来保有自己“权威”的形象。我觉得信息来源不对等是不公平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学生到学校学习,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获取和加工方式,丰富信息来源渠道,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信息时代,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教师教的任务不能停留在给“信息”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教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方法,指明信息的可能渠道,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取和加工的热情,从而自主地、自觉地获得和处理信息。如果说教师过去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先性表现为“我有”,我认为今天的教师更多应该是“我知道”,因为“我知道”,所以“你”来向“我”学习,“我”的职责主要是:“我”引导“你知道”,从而使“你”不断地“有”。预习无疑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和培养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差异,预习的效果会有很大不同,学生差异扩大会使习惯“一刀切”的教师感觉到更大的教学难度。对此,我们教师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水平。另一方面,差异本身就是资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和实践让会的讲给不会的听——“小先生制”。我认为,讲述的过程是知识深刻化、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是知识转换、巩固、迁移和运用的过程。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教育和影响学生无疑是一条可以积极探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