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完整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计划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张家寨村委会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力争通过2年努力,使张家寨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并在2年之后,全村集体经济不断有新的增强,把农村双层经营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奋斗目标1、张家寨村集体经济收入。到2021年集体经济累计达到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2、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公司搞共建,发展订单高效农业。3、加大集体经济对村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落实国家有关农村兴办公益事业的资金筹措方针,实现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承担的融资渠道。加强村(组)道路建设和塘堰、水渠等水利设施整治,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4、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到2021年,张家寨村要培育至少1个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农户50%以上,8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三、基本措施1、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及农村各项政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所有村民都深入了解、领会全会精神,自觉贯彻全会精神,自觉形成共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共识。2、理清思路,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把发展本村集体经济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探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3、强化管理,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执行力。集体积累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做到管理、效益齐抓,生财、理财并重。4、加强发展,搞好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特色链。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贵州布依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的合伙,搞好良种扩繁基地的建设。5、配强班子,育好队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村委会、村党支部班子。要坚持把选好人、用好人当作发展李家湾村集体经济的前提来抓。6、搭建“村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为村民收集发布农产品信息,村信息服务中心实行对外公开,让村民及时了解产品供求信息,便于村民发展种养业,为村民提供一条科技致富的道路。第二篇:村级集体经济亟待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亟待发展壮大郝治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对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但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仍比较薄弱,尚存诸多问题亟待破解。主要表现为:一是村级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相当严重,由于人多地少,务农收入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数量剧增,留守农村的大多为妇女、儿童及老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从调查情况看,村两委班子成员普遍存在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敢于担当的魄力。二是村级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管理水平、区位优势、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位置好、管理水平较高的村,依靠城镇建设和工商业发展,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干部精神状态良好,管理协调工作到位,发展氛围浓,服务能力强。而区位和资源优势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村,村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于兴办,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难以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三是村级资产经营管理不善。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使用不当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村集体鱼塘、林场、零星土地等资源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导致村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村尚未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够,非生产性支出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挥霍浪费村级资金,群众颇有微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服务农民群众的物质基础,是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需强化措施,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1.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一方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应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传经送宝”等方式,增强村干部引领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