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精品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精品多篇.docx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精品多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精品多篇【寄语】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篇一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毫米的认识教案篇二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教学目标: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教学难点: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五、教学准备: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二)导入新课并质疑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