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寻品德及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探寻品德及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2021年初,《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正式颁布并将在本年度秋季正式执行。“新版课标”的制订和出台是基于对新课改十年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老版课标”)的完善与补充。因此,笔者认为解读“新版课标”,不能只读“新版课标”,而应将新老版课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解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去探寻品社教学发展新方向,去读懂“新版课标”,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与“老版课标”相比,“新版课标”价值引导的指向性更明确通过对新、老版课标的对比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新版课标”在课程的价值引领方面表述得更为清晰明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价值取向更明确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从两版课标的对比阅读来看,“老版课标”对于价值引导的指向性描述较为笼统,而“新版课标”就旗帜鲜明地在前言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1]。这是因为:“老版课标”制订的背景是2001年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那次课标的制订是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为指导,其主要任务是在生活德育理论的指导下“拨乱反正”,改变以往小学德育课程“假、大、空”的现实,完成小学德育从思想到方式等各方面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因此,纵观“老版课标”在价值观指导方面的表述是非常笼统的。尽管专家在对“老版课标”解读时谈到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这种方向性散落在课标的各个部分的具体阐述之中,缺乏一个价值体系的引领。“新版课标”制订的背景在课程实践的十年之后的2021年。此时从国家层面而言,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而这一价值体系涵盖了学校德育的最基本内容,具有普适性,自然成为了学校德育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课程,以培养良好的公民为目标,那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自然成为了本课程的必然选择。2.公民教育地位更清晰无论是“老版课标”还是“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并无太大出入,都认为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与“老版课标”对公民教育隐晦的表达不同的是,新版课标在开篇就明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2]。因此,我们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新版课标”清晰地阐述了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即两者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关系。德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归宿。此外在“新版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也增添许多相关的内容。如“我们的社区生活”中“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我们的国家”中“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3.课程性质表述更严谨比较两版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老版课标在定义本课程时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阐述。这种定义在课程实施的十年间因一线教师的不同解读引发了这门课程到底是姓“品”,还是姓“社”的争论。基于此,新版课标在定义本课程时重新确立了“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定位。这样的表述无疑比“老版课标”的表述更为严谨,辩证地阐明了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即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非互不归属的两面,课程是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而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此外,与“老版课标”仅仅从本体论出发阐述本课程综合性不同,“新版课标”不仅从本体论出发阐述本课程的综合性,还从方法论出发阐述本课程的实践性,从能动论出发阐述了本课程的开放性。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方面对课程性质进行阐述,不仅使得本课程的性质立体严谨,也有益于教师们对课程性质的解读与掌握。二、与“老版课标”相比,“新版课标”对教学的指导更具体将两版课标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就不难发现,与“老版课标”相比,“新版课标”改动最大的两块就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新版课标”是在“老版课标”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实际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因此对教学的指导和课程的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