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填空]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形式传导的。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填图]四、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2.反射弧(1)结构(如图所示)1.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粗大)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兴奋传递方向:→。2.有关问题分析(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组成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①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②传入神经破坏兴奋无法传导;③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3)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元,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1)传导过程1.膜电位的测量(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突触的常见类型2.传递过程1.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2.有关问题归纳分析(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2)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3)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4)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方法设计:电激右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2)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