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爱心激励是班级管理腾飞的起点2005年我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二中工作,几年来我时刻感受着和谐校园的温暖,感受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呵护,和大家一起分享教育的快乐。回想这几年的工作,我深感:爱心激励是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有关爱心激励在班级管理方面的话题,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一、爱心激励是增强班级管理实效的最佳方式。只有爱,才有教育的春天;只有爱心激励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爱在班级管理中不是空洞的说辞,爱心激励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强烈的责任、顽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心、适度的宽容、静静的期待、科学的引导、积极的评价。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在高三开始管理高三(11)班。接班以后,通过与学生谈话和观察,很快就发现了班级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信心、班级缺乏凝聚力、部分学生十分顽劣、少数家长对学校教育存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等。毋庸置疑,表扬几乎与他们无缘,在班级评价中批评成为一种常态。面对这个对批评已经麻木的集体,洞察学生心理世界,我认为渴望成功与进步是人人共有的思想,我想他们最渴望的东西恐怕就是爱心激励了。在最初的班级管理中,我坚持找学生谈话,在短时间内找每个学生谈一次话,在谈话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以适度的表扬,在表扬后及时提出老师的期待和要求,表扬让学生冷静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表扬与激励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随后班级的每点进步都是从表扬中而来,实践证明:爱心激励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二、准确定位是增强班级管理效果、保障爱心激励长效性的必要准备。对岗位透彻认知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定好位才能履行好职责,班主任工作定位应该包括:给班主任自己定位,给学生个体定位,给班集体定位,给管理定位。站在完成高中教育使命的高度,高三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高三管理不容丝毫马虎,尤其是高三一线的班主任。我给自己定位是:人梯、父母、朋友。给学生定位是:成长中的孩子。给班级定位是:求稳定、谋发展。给管理定位是:用爱心激励建设优秀班集体、让我班每个孩子为就读二中而自豪!只有对工作充分认识,对问题透彻了解,才能保持对工作的持久热情,增强爱心激励的信心。三、科学规划班级管理、分解管理目标并分步实施,让学生在渐进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成长的信心。教育管理没有定法,但却有规律可以遵循。我认为高三管理不仅是高一、高二管理的继往开来,更应该是探索适合高三状况的有别于高一高二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还是学生家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学生这一教育管理对象似乎在一夜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认为班主任必须尽快研究班级情况,出台工作计划,并组织学生学习认知,使班级管理快速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工作的步骤并找到管理的切入点才能不误学生成长。暑期上课期间,我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计划。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整体目标、阶段目标和13条工作措施。将高三班级管理分为五个阶段、五个建设目标。第一阶段:八月份,纠偏(入格)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严明纪律树正气,统一思想正班风,认知规律促学风,形成“早晨读书声朗朗、晚自习宁静致远”习惯,逐渐消除各种陋习。学生开始学习,认知行为规范。第二阶段:九月到十二月,夯基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突出薄弱学科的学习,缩小班级间成绩差距。学生重视学习,行为规范;第三阶段:元月到四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加强各科辅导与交流,推动各科全面发展。学生潜心学习,行为模范。第四阶段:五月,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重视应试技能培养,平衡各科学习关系,关注学生身心变化。学生有序竞争,阳光备考。第五阶段:六月,送考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学生报考零差错,考试准备充分,参加高考和谐。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阶段目标,有利于他们根据班级建设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目标,进而激发自己树立理想,看到希望,感受成长,奋发图强。四、抓好日常管理工作,让爱心激励成为班级管理的主旋律。为加强对学生管理,实现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日常班级管理必须从学生实际需要和乐意情感认同的角度来确定各项措施,我主要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探索:1、开展班情诊断与研究,找出学生中的问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开学以来,我从解放学生思想入手,共进行三次问卷调查,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明白应该怎样做。其调查内容涉及到:学习规范、生活规范、卫生规范、人际关系、守法意识、生命意识等内容,能最大限度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加强自省。工作中,问卷调查将教育引导放在学情的调研中,有效避免对学生的正面说教,学生愿意说真话,多了合作、少了对抗。事实证明,问卷与自评让不少学生从内心深处加以认识并逐渐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2、进行家校交流,引导学生与家长交流,将合力放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