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摘要:本文依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结合宝鸡技师学院中职学生现状和德育工作实践,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从理念更新、课堂渗透、制度规范、团队协作、文化熏陶、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行为养成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中心,以学生实际为基础,突出课堂渗透和规范约束,加强团队协作和文化浸润,打造德育活动平台,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文明育人氛围。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1-12)-0079-01一、建章立制,规范德育管理“无规距,难以成方圆”。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管理,达到严爱兼施,恩威并重的德育效果,中等职业学校要修订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强化措施,以制度推动管理,着力构建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和心理特点,制定《宝鸡技师学院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守则》、《学生请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花木管理制度》、《门卫登记制度》、《到校放学迎送制度》、《校园巡逻制度》、《考勤登记制度》等,形成了《宝鸡技师学院德育手册》一本。二是多次修订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和《班级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有力保障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老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班主任用心谋事,激情干事。三是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职能科室政教科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和工作特点,修订完善了《科室工作职责》、《干事工作职责》,严格科室职责分工,完善了学生管理机制,担当德育工作的领头雁,充当学生管理的排头兵,视学生德育管理为神圣使命,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首位,严谨求实,毫不懈怠。四是每学期开学之初,政教科制定《科室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并督促班主任制定《班务工作计划》,全面指导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为有效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凝心聚力,发挥团队优势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更要一支荣辱与共,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师资队伍,更要一支“舍得吃苦、敢打硬仗、不计得失”的优秀团队。在工作实践中要发扬和践履四种精神:对职教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所有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关爱精神;对职业教育教科研的求真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精神。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真、善、美、爱”德育主题目标,稳固构建“校-科-班”(学校、政教科、班主任)三级管理和“组-团-会”(值班组、团委、学生会)三线管理网络体系,精心实施“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控育人”四全德育模式。一是中心主任全盘负责,高点定位,民主决策,统揽全局,主抓德育副主任负责落实德育管理目标,围绕重点,注重细节,强化过程,科学评价。二是政教科具体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活动,做好班主任的向导和参谋,克服行政气,增强人文气,充分发挥统盘监控,指导执行的积极作用。三是班主任积极配合政教科以计划为指导,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灵活机动地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实干,潜心研究,抓好落实主题教育月、主题德育周等活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校团委组织并指导学生会参与德育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强化了学生会的服务职能,又促进了政教科的学生管理。具体可引导学生会主持校园之声广播节目,参与卫生管理与监督,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创立社团协会,举办文体活动等,锻炼学生交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配合协作能力,民主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五是值班组每天由校级领导带班,中层领导任组长,两名行政干事为成员,轮流值班。值班室设在学生公寓楼,从早操、活动、用餐、就寝等环节入手,实行严密的跟踪服务管理和弹性的督促检查指导,落实责任追究制,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和校风、班风、学风全面优化。三、以人为本,突出活动设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设置情境,突出实践,使德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德育的过程即是成长的过程,锻炼的过程,发展的过程。通过各类德育活动让学生成为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能力,挖掘潜质,学会自尊自爱,与人合作,分享快乐,收获成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学习雷锋,为民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经过政教科精心策划,五大专业的资深教师组织带领40余名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在县城和乡镇巡回设点,讲解技术,修理家电,缝补衣物,展览作品,宣传政策。青年志愿者们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城乡群众连连称赞。这项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实践性、服务性,让学生在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