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金刚经》社会文化影响金刚经社会文化影响2021-02-2021:00:02小编:admin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连目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施行扶世助化功德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在汉唐社会,金刚经常被不少僧俗用以为祈福禳灾、奖善惩恶的法宝,他们收集各种信受奉持金刚经而获得功德报应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分类辑要,以证明尊奉金刚经有延寿、愈疾、生子、登科、避邪、脱难、如愿等效应,一方面让人们加强佛教信仰,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恶从善。唐代孟献忠撰的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按诵持金刚经而能获得的应验和利益,分为救护、延寿、灭罪、神力、功德、诚应等六篇,收入以隋唐社会为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七十则。唐代段成式撰的金刚经鸠异也是同样性质的应验记,收入了以中唐社会为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二十一则。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叫赵安的平民,一次在野外行走,看见一座坟墓边放着衣物,赵安以为这是无主的东西,就捡回家送给妻子。邻居知道后,到官府告他偷盗财物,赵安不承认,官府大怒,安排大刑伺候,然而刑具加身就断为数截,赵安却安然无恙,施刑者问他使了什么法术,赵安说:“唯念金刚经。”官府甚为惊异,只好将他释放了。此外,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献中持诵金刚灵验功德记、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等著作,都反应了金刚经在民间社会的流行情况及其化导世俗的功能。如果说各类金刚经应验记说明该经在民间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那么各种以金刚经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形式足以说明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伴随着金刚经的传播,中国古代印刷、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文化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木刻本;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扉页的佛教绘画;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经文之一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此外,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所书写的金刚经手迹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与金刚经相关的文学作品、金刚经论疏中的诗词美文仍流传至今。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总骨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选自虚云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二)自渡渡生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选自虚云和尚年谱·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三)降伏其心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轨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