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的发展.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社会文化的发展.ppt

社会文化的发展.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移墾初期社會結構清廷科舉優惠措施成就取向上升流動臺灣五大家族圖2-24彰化秀水鄉益源古厝:是座多護龍大宅,門有巨大的旗杆座,是經營商墾兩業致富,進而步上仕途的家族。宗族組織活動圖2-25新竹新埔劉氏家廟:為廣東潮州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子孫所創建,劉姓族人約於乾隆初至此拓墾宗教信仰圖2-27臺北芝山岩惠濟宮:世居臺北士林的居民大多來自福建漳州府,於乾隆年間建廟供奉開漳聖王。圖2-26台南市三山國王廟:雍正7年(1729),由潮州及官吏率粤東商民捐建,兼做同鄉會館,是臺灣現存最完整的廣東式建築。生活習俗青蚵仔嫂圖2-28捏麵人作品,目前臺灣捏麵人的民俗工藝在特殊場合中仍可見到,例如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日子,在廟埕前經常可見到捏麵人的攤位,老師傅利用煮熟的麵團(將中筋麵粉與糯米粉以3:1的比例揉成),經細細揉合後,以沸水煮熟後並加以冷卻,再用手揉搓均勻,並添加明礬、防腐劑、石膏或一些食用色素,即可捏塑出各種形體物象,有藝術傳承的意義。圖2-29逢年過節或普渡拜拜廟會作醮時,麵點師傅會將麵偶捏成動物形體,作為供奉的祭品,與鮮花素菜同上供桌,添加華采。此種使用在普祭或廟會的貢品,稱之為「看桌」,即可「看」有可上桌「吃」。圖2-30北管:起源於長江以北,在清代經由廣東、福建傳至臺灣的閩南語戲及客家語戲之外的戲曲,統稱為「北管」。常見樂器有嗩吶、板鼓、鈸、鑼等金屬打擊樂器。是屬於民間樂曲,曲風觀樂且多熱鬧,多用於廟會或喜慶場合。圖2-31南管:發源於長江以南,清代隨閩移民傳入臺灣。歌者執拍板,伴奏樂器以琵琶為主,再配以洞簫、三弦、二弦;四塊板等樂器,是屬於文人雅樂,樂調清雅悠揚,並會配上歌曲吟唱。至今鹿港龍山寺及臺南保安宮平日晚間常有弟子演練。文教興起圖2-33臺南市重道崇文坊:嘉慶9年(1804)年貢生林朝英獨資整修臺灣縣學文廟,清廷表彰他的義舉,嘉慶20年建「重道崇文」牌坊,目前立在臺南中山公園內。圖2-34臺中市神岡區筱雲山莊:建於同治5年(1866),山莊內的筱雲軒為清代規模最大的書齋,門樓為雙層樓帶有燕尾脊,是全臺古宅的唯一案例。圖2-35澎湖文石書院:位於馬公市東郊,是澎湖最早的文化傳播地,亦是澎湖孔廟的前身。乾隆31年(1766),由澎湖通判胡建偉(生卒年不詳)倡建,以澎湖盛產「文石」所建,故名。右圖為其舊觀(攝於日治時期);左圖為其現貌。文學特色☆詩為主圖2-36陳肇興〈赤崁竹枝詞〉記臺南迎送南鯤鯓王爺的宗教活動及吃檳榔的習俗,富饒情趣。圖2-37沈葆楨〈題延平郡王祠聯〉,為讚揚鄭成功之著名楹聯。1.(量)水墨花鳥>人物畫>山水畫2.林朝英☆竹葉體、「重道崇文」謝琯樵3.粗曠畫風→反映移民社會品味圖2-38林朝英書法:林朝英,清臺灣縣人,擅長水墨畫、書法、雕刻。其書法筆意輕妙脫俗、如竹葉飄逸有勁,被稱為「竹葉體」圖2-39謝琯樵書法:福建詔安人謝琯樵旅臺的傳世畫作。學術發展◎後期漸發展出本土特色圖2-40板橋林家花園:林家花園的榕蔭大池不僅景觀優美,池中亦可划船,增添遊園的樂趣。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