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班教案中班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中班教案篇1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里,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2、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3、说一说我的发现。(1)杯口朝下时,杯子陷入沙子很深。(2)杯口朝上时,杯子几乎不往沙子里陷。中班教案篇2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绕口令,练习发准易混淆的字音:鹅、河。2、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活动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大概了解绕口令内容。1、师:小盆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玩的儿歌,请你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等会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教师念绕口令)好听吗?其实这是一首绕口令。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首绕口令。2、出示图片1,师:在这张图片上有谁?他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还有什么?学习“哥哥弟弟坡前坐”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学习绕口令里面的内容。二、看着图谱,幼儿初步学习绕口令。1、师:现在我慢慢的念一遍,请你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教师缓慢的讲述绕口令)2、你们能看着图谱念出来吗?那和我一起看着图谱念一念。3、师:那我不说,你们自己看着图片能说出来嘛?4、单独学习“鹅”“河”的发音。师:我刚刚听到有的小朋友没有念清楚,这是(鹅)教师示范念一次,请幼儿念一念;这是(河);(教师带领幼儿多次念这两个字。之后把最后两句话念一念。)三、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绕口令1、师:那我们来分组,右边的.孩子说前面一段,左边的孩子说后面一段,我们来比比看,那组念得好?(提出要求:要念得清楚,字发音要准确。)然后交换。2、请个别幼儿念绕口令(3-4人一组)。3、出示最后两句,学习完整的绕口令。师:你们都学会啦,那我再加两句你们会吗?看看图谱,这两幅画说了什么?(教师带领幼儿学习“不知是那鹅过河还是河渡鹅”)4、请全体幼儿一起完整的念绕口令。5、请个别幼儿上前来念。四、加深难度,请幼儿打着节奏加速念绕口令。1、师:我叫你们一种新的方法念绕口令,那就是打节奏念,你们看看我是怎么念的,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和我一起做?2、带领幼儿一起打节奏念绕口令(3边,一次次加速。)师:其实绕口令在一些相声和舞台表演中会出现,我们来看看吧!原来绕口令这可以这么快,那我们回去在练习练习,慢慢变快,然后找老师挑战。中班教案篇3活动目标:1.探索色彩混合发生的变化,初步感知三原色变色规律。2.尝试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喜欢科学小实验,享受实验成功的乐趣。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活动重、难点:重点:探索三原色相互混合后发生的变化规律。难点:记录并能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活动准备:记录表(大和小),红色、黄色、蓝色橡皮泥若干,油画棒人手一盒活动过程:一、回忆故事,谈话导入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故事前半部分。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故事《红黄蓝,做朋友》,猜猜看,当红色撞上黄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当黄色撞上蓝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当红色撞上蓝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二、探索红黄蓝三原色变色规律。1.幼儿自主操作探究。师:"到底会变成什么呢?试一试才知道。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色橡皮泥,现在小朋友就根据记录表的要求分别去试一试,注意,每做一次实验就用同色蜡笔做一次记录。"幼儿操作探究时,提醒幼儿探索两种颜色变变变时要使劲揉捏,这样变出的新颜色才比较明显、均匀。2.分享交流实验结果。请幼儿把做好的记录表送到前面的展板上。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请幼儿到前面讲解自己的记录表,分享实验探究过程。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点评验证。如:老师刚刚看了一下,大部分小朋友都认为红色撞上黄色变成橙色,也有小朋友认为红色撞上黄色变成一半红一半黄,这是为什么呢?请一幼儿到前面操作验证,寻找原因:撞的力气太小了。小结:红色撞上黄色变成了橙色,黄色撞上蓝色变出了绿色,红色撞上蓝色变成了紫色。那红色、黄色、蓝色撞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3.拓展实验:红+黄+蓝三、拓展延伸:颜色变变变颜色变化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在我们的科学角里还有许多好看又好玩的颜色,小朋友可以去一玩,变一变。教学反思: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