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居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与之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民居建筑便有了较高的水平。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在赤松德赞赞普时,山上居民迁往河谷地带,并建碉堡式平屋。到11世纪时,西藏的民居有的已建造得十分高大豪华。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4-5千年前已经出现原始部落和穴居、半穴居式的定所,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随着社会进步。居住条件也得到发展。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而形成经济、适用居住建筑。西藏民居特色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藏南谷地的碉房碉房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藏区民居。西藏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有楼房也有只建一层的平房。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的平房,西藏各地随处可见。一层平房显然不能称为碉房,三四层的楼房也不同于碉房。藏北的帐房因为气候环境的特殊,藏族的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冬帐篷用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制成帐篷,这种帐篷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米。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楔铁桩或木桩牵牢。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多用草皮或石块垒起矮墙,以御风寒。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有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阿里地区原民居,河谷平种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上层多作夏居,底层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等形状,以4×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左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藏东南民居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别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为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牧畜房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网组合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它家具。建筑层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山尖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墙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屋面密铺木瓦,上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西藏的城镇与民居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狮泉河、萨迦、穷结等地。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农厚。拉萨、昌都等城镇,均是以佛殿经常或寺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处理手法镇寺结合的镇的四周,有夯土城墙围绕,夏鲁寺则位于城西,占据全城面种的三分之一。萨迦、桑耶,则以寺庙为主体。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一端,或建于册腰。如日喀则、江孜、穷结宗均产典型实例。城镇民居则有其自己的布局,四面建楼房,中间是庭院,庭院为回廊形式,多为独门独院。院内有水井,东西两侧各有公厕。宅院可住十几户,每户有2—4间房屋。院门大都朝向大昭寺。八廓街民居楼群,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西藏城镇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康巴人的住房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建房时要联络几十户人家共同建房。一排楼房建成后,宛如古代城堡,甚为壮观。康巴楼房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子,用作牲口圈、牧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仓房和厕所外,还专门布置了经堂。经堂一般都很宽敞华丽,木雕彩绘,十分讲究,因为供奉的是神佛。经堂内还供奉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来的吉祥信物。在专门为喇嘛精制的禅床上,铺垫着厚实、华美的毛毯。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来了贵客,一定先到经堂顶礼膜拜,烧几柱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妇女,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休息。这种习俗虽然不好理解,但康巴妇女却默守至今,毫无怨言。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民居聚落的形成多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分布、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