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南回归线》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南回归线》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doc

论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南回归线》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摘要]《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透视亨利·米勒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亨利·米勒本我、自我和超我的HYPERLINK"http://www.yayathesis.com"平衡方式,展现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关键词]亨利·米勒;精神分析;自我平衡;异端美国的著名作家亨利·米勒(1891-198)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从最初发表自传体三部曲《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和《南回归线》以来,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露骨的性描写,而长期被许多人视为“淫秽作品”作家,排除在主流作家群外,也主要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对亨利·米勒的关注都很少,鲜有的评论也主要集中在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和对性爱的放纵,从而忽略了亨利·米勒自身及其推崇和自建的精神世界。在国内对亨利·米勒的研究更显冷淡,在中文期刊网上所有关于米勒的学术论文数量不超过2篇,其中大多数观点都照搬了译者最初的介绍。对米勒单个作品进行的分析解读也仅限于《北回归线》———这本把米勒推向文学界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作家学者关注和批评众多且褒贬不一的作品。在这些关于米勒的近2篇学术论文中,还有一个现象是没有一篇论文专门地对米勒及其作品进行精神分析,尽管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在当时已相当流行。为此笔者对亨利·米勒展开研究,希望能在对米勒的精神批评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亨利·米勒精神分析之发端《南回归线》发表于1939年,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却被人称为包括《殉色三部曲》在内的亨利·米勒六卷自传式罗曼史的第一部,它主要叙述和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南回归线》的写作和修改都是在欧洲完成的。在欧洲巴黎期间,米勒结识了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有较大影响的阿娜伊丝·宁。1934年,米勒因为爱上了宁,与其第二任妻子琼离婚,而这时的宁迷上了精神分析疗法,而且接受了奥托·兰克的心理治疗,并帮兰克治疗一些精神病人。米勒因为正在追求宁,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心理分析疗法。宁把心理分析的技巧传授给米勒,并把兰克的病人转给米勒治疗。米勒还曾预言心理分析必将是巴黎最有前途的治疗行业。而宁的心理分析导师兰克在早年正是弗洛伊德的推崇者。奥托·兰克2岁时读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而受到启发,写成论艺术创造力的论文《艺术家》,这篇论文给弗洛伊德留下很深的印象,197年增订重写为《艺术和艺术家》。此书以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结构的理论解释了艺术家的心理过程,旨在解释虚构的文学主题,包括主人公的出身、乱伦主题、双重主题等,原则上把弗洛伊德的原理应用于神话、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上。195年,A·《南回归线》通篇充斥着作者对美国文明、道德、宗教等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的反叛,他扬言“我要看到美国被摧毁,从上到下,被彻底铲除。我要目睹这一切的发生,纯粹出于报复,作为对施于我和像我一样的其他人的罪行的一种补偿。”[1]亨利·米勒认为美国的生活就像是一只蔫鸡巴上长着杨梅大疮,他在这种生活中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不光他个人如此,他还认为在美国生活的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没有真正的幸福。大量的财富、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并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灾难——生存的灾难。在米勒那里,他的超我被自认为是“邪恶土地上的邪恶产物”,而这个“我”早就被毁掉了。米勒超我的反叛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他对美国工业文明的批判,对传统禁欲观念的突破,对宗教的质疑,对死亡的不屑一顾。在对文明的批判和对死亡的庆幸上有这样两段集中的表达:在纽约的一个夜晚,他遐想到:穿过夜间的人群,在钱中行走,由钱来保护,由钱来唱催眠曲,被钱搞得迟钝,人群本身是钱,呼吸是钱,任何地方任何最细小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钱,钱,到处是钱,但还是不够,然后是没有钱,或一点点钱,或钱多钱少,但终究是钱,总是钱,如果你有钱或没钱,是钱在数钱,钱在制造钱,但是是什么使钱制造钱呢?[1]18面对父亲的死亡,他联想到:他(父亲)更应该被嫉妒而不是被怜悯,因为他的睡眠不是一种暂停或间歇,而是睡眠本身。因为睡眠是深海,因此,睡着就是加深,在睡着的睡眠中越来越深,在最深的睡眠中的深海的睡眠,在最深的深度中的充分睡眠,睡眠的甜蜜睡眠的最深最睡眠的睡眠。他曾睡着了,他正睡着了,他将睡着。睡觉。睡觉。父亲,睡吧,我求你了,因为我们醒着的人正在恐怖中煎熬……[1]152一段是围绕“钱”的感想,一段是以“睡眠”为中心的感悟,这两段形象、反复、无逻辑地重复充分体现了亨利·米勒对使人异化的钱的憎恶,对以钱带动发展的文明的憎恶,以及现实生活中生不如死的生存之痛。这种痛是上帝也无法化解的。因而米勒对上帝也充满了质疑和不满,“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