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黄州,寻访苏轼”——一堂研究性专题课的回顾与反思西安高级中学语文组郑若冰近期,我校组织了为期两轮的新课程研讨课,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我有幸被语文组推荐参加此项活动,执教“走进黄州,寻访苏轼”一课。无论课前设计,还是课堂教授,还是课后落实,无论期间的成与败、得与失,这一课程,对于我自身的成长和今后的教学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求新”是我这堂课的着力实现的目标与突破。下面,我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总结与解说。(一)课前:课型的选择与确立、教材的发展与生成,目标的理解与设置、环节的构思与设计。研究性专题课——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型。旧课程理念对新课标理念的影响,来自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种课型,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桥梁。这种课型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从而有效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2、构建教学资源——原有教材基础上的新生成。苏轼的作品,学生在初中接触过几篇、高中又有了初步的发展。进入高中阶段,课程的信息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难度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要求苏轼作品的教学应有更进一步的梯度。恰当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课程价值,利用教材又不受制于教材,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处理教学资源的宗旨与思路。为此,我依托于初、高中教材,又精选了六首苏轼黄州期间的诗作,构建了新的教学资源、生成为新的教学素材,大大丰富与发展了已有教材。3、设置三维目标——课程改革中的新阵地。教学各环节的内容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从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在紧密围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的同时,我注重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逆向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做出了充分而可行的准备。4、设计教学环节——传统教学外的新思路。“引入”与“收束”——选取富于人文色彩的材料《寻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等,感染学生,带动课堂。主体环节——在进行足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本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权利,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通过阅读与寻找、收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评价与总结等环节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合作性。(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思想的实现,教学方式的转换。1、较好的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按照预先设计得到有效落实与发展。2、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围绕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过程层次清晰明确,各层次的衔接自然、连贯、科学。教学资源得到生成和利用,学生的思维通过逆向训练得到发展。3、树立了教学思想的人文性,且得到有效贯彻。课堂上,我充分关注主体,关注精神,关注价值,重视语文对学生人格的熏染默化,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各学习小组的交流与表达、探究与合作,自主、合理、有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得到调动,活动得到开展。4、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适时、熟练运用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有效辅助,教学效果得以优化。这些环节与方面,无不遵循新课标的宗旨与要求,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新的改革与发展。(三)课后:布置作业的完成,作业情况的反馈,课外内容的迁移,教师教学的总结。本次授课布置的作业,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无论是问题还是角度,都是学生从未接触的。尽管如此,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作业的完成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积极、认真、富于实效。这些研究性报告的生成,对于课堂的教授起到了巩固与推动作用,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不过,学生借以对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仍需进一步通过训练得到加强,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仍需得到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当然,除过上述长处,本次教学活动也存在一定缺点和问题。例如:教学设计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使部分环节更加完美。因为时间的问题,对于生成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利用不够充分。学生主动质疑的空间仍然不够开阔等等。但是,无论怎样,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