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養生主〉概述〈養生主〉中的相關於養生的原文和郭象的注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夫生以養存,則養生者理之極也。若乃養過其極,以養傷生,非養生之主也。(郭象《莊子注》〈養生主〉題解)夫舉重攜輕而神氣自若,此力之所限也。而尚名好勝者,雖復絕膂,猶未足以慊其願,此知之無涯也。故知之為名,生於失當而滅於冥極。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毫銖之加。是故雖負萬鈞,苟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雖應萬機,泯然不覺事之在己。此養生之主也。(郭象《莊子注》)除〈養生主〉外,其他篇章亦有討論養生問題,如以下〈達生〉篇: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柰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達生)養之彌厚,則死地彌至。莫若放而任之。性分各自為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是以善養生者,從而任之。(郭象《莊子注》)釋:除了說明養生重在養心外,郭象主要用適性觀念來詮釋。→在郭象,逍遙、齊物、養生、達生等莊子所用的觀念皆相通,全部都可以用其適性的觀念來詮釋,只是側重的分際意義不同:/逍遙-重價值的實踐-齊物-重價值的認知\養生、達生-重自然生命的主宰與超越本篇各段大意:1.「吾生也有涯」至「可以盡年」:點出養生的主旨,在「緣督以為經」(以心或道為中心)。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至「得養生焉」: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依乎天理」的養生之道。3.「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至「不善也」:以公文軒見右師的故事,說明精神可超越形軀的限制;草澤中的野雞寧願戶外覓食也不願被飼養在籠中的故事,則比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的滿足重於軀體上的滿足。4.「老聃死」至「不知其盡也」:以秦失弔老子的故事及火傳薪盡的比喻,說明精神可超越生死的限制。二〈養生主〉重要原文釋義「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一語的解釋:此語較易引起誤解,∵表面上「為善無近名」較易理解──不要為名聲而為善,但「為惡無近刑」則頗難理解,好像莊子叫人為惡。但其實他這裏講的是世俗意義的善惡,他認為這些善惡不應造成對人的束縛。∴可以為世俗人所講的善,但不要為名;也可以為世俗人所講的惡,但不要受到不必要(或不合理)的刑罰。此語可視作世俗的道德我的超越(超禮教)。「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數語的解釋:「督」據歷來詮釋家有二義,俱由人的督脈的意義引伸。人的主脈為任、督二脈,在身體的中間,前者居身前,後者居身後。引伸的二義,一是中義,二是虛義,二義都可通:/中-中指中心,中道,象徵最高的原則、道理,既可指心之道,也可指天之道。\虛-即無,象徵老莊的自然無為、逍遙無待之道。此語是以心為主宰的效果──養生,即保養自然的或即肉體的生命之義。其中「養親」的「親」應為「身」的假借字。此語表明養生的基礎在於養心,而後者指以道家的自然無為之道為思想的主導。養生重在養心,可有現代哲學輔導的主要意義,以精神或理性來解決人生問題。1.人所遭遇的人生問題,往往由於自己的想法而導致。艾皮科蒂塔斯(Epictetus)的名言:「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困擾著。」2.人的身體健康與人的精神或理性有密切關係,如有良好的精神或即健全的理性,則也可說是身體健康的重要關鍵。3.以上講的主要是目的理性或價值理性。而即使是工具理性或知識理性對人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使人在經驗上較能依合理的原則令自然生命得到滿足。II「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至「得養生焉」: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依乎天理」的養生之道。第二段原文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養生主)「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