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现象之反思 文档 (2).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王教授现象之反思 文档 (2).doc

王教授现象之反思文档(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教授现象“之反思刘世峰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拜读中国中医药报(4月8日三版)曹东义《“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文章,使我感到震惊。虽然有人认为中医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现在看来教师因素也不可忽视。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获得。要说王教授没有读过中医经典,水平不高都不客观。我相信没读过中医经典水平不高是晋升不到中医教授职称,也写不出10余万字的《我负中医中医负我》。问题可能出在王教授缺乏中医临床经验,因而不自信对中医缺乏信心,反而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医的生命力在疗效,中医的疗效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这充分说明王教授不但脱离了中医获取能力这一重要临床实践环节,并且涉猎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包括西医知识,受西方实证、还原科学的影响,用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最终得出了中医不科学的结论。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用这样的教授去教中医学子,岂不愤事?笔者认为,在现在中医高校教师队伍中,“王教授”现象应该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在中医高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研究生或博士出身,很多的毕业论文都是通过喂养小白鼠取得数据完成的。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现代科技知识也掌握得相当多,就是缺乏中医临床经验这一关键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中医要发展,教育是根本。记得解放后全国中药大学成立之初,当时的师资力量都是从民间中医的佼佼者中选拔产生,比如北京中医学院的秦伯未,岳美中;成都中医学院的王渭川,李斯炽等均是中医临床大家,让他们充任中医教授,教出来的学生效果当然好。并且他们本身就对中医坚信不疑加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又仍然坚持坐诊。他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讲出来的中医知识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听起来有趣,毕业后拿到临床用得上,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功不可没。更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借鉴,发扬光大。笔者从1975年开始自学中医以来,长期坚持在中医临床一线,深感中医药虽然阵地萎缩,在防病治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深受病人群众喜爱和信赖。中医诊疗技术来源于临床,中医生命在疗效。因此,要想获得中医知识和技术离不开临床实践,要教好中医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现今中医高等教育学府中,竟然出现“王教授现象”。而中医界(包括中医爱好者)对此看法、反应却不一致,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有的网友发出:“王教授”有这样可恶吗?的疑问。认为不能苛求王教授,王教授没有错,是无辜的是受害者;有的甚至说应该向王教授学习。当然大多数网友对王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笔者忙于诊务,限于水平,本来无心撰文参与讨论,但是出于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深切的希望和期待,深感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子是否能学到真本事,硬功夫与授课老师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因此不吐不快。发展中医教育为本,教育得失关键在教师是否合格。所以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育当以教师为重。虽然目前中医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中并且初见成效,各中医高等院校,缩减了西医课程,增加了中医古典医籍教学课时,并且有的院校已经开始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尝试。这样,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取得更好效果。然而,既然中医高校已经出现了“王教授现象”,那么这种教授肯定就不止一人,在我们中医高等学府是不是还存在张教授,李教授呢?我们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那些失去中医信念,没有临床经验,只知道夸夸其谈,滥竽充数,纸上谈兵的“王教授”请出中医高校队伍。让他们到临床实践中去重新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悟中医,传承中医。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出现呢?我想很有必要。不过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胆略和气派。当前,酝酿了20多年的《中医法》修订草案正在征求意见中,对此,笔者建议增入:为了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中医高等院校教师,必须是中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10年以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经验,才有资格担任。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为了“亡羊补牢”,还应该将中医高教队伍中极少数不合格的“王教授”请出高校。同时,在中医基层一线选调一批既有较高中医理论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人才,充实中医高校教师队伍。如辽宁省锦州市的杨轶(著有《苦难的中医历程》),内蒙古赤峰市的李寅(著有《温法纵横》)和山西省晋中市的张英栋副主任中医师(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当然,这些仅仅是我所熟知的中医人才,也只是中医一线中医人才的“冰山一角”,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才需要我们的高校中医人事部门去发掘,最重要的肯定是必须要有政策支持。让他们去充实中医高校教育队伍,必将是中医之幸,中医学子之幸。我的意思是我们的中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要只盯到中医应届毕业研究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