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醫學特色診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黎族醫學特色診療.doc

黎族醫學特色診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黎族醫學特色診療黎族對疾病的診斷方法不統一,醫術傳授都是采取師傳徒接,口傳心授的方法及自己在治病實踐中積累經驗。黎族醫藥就是這樣在鄉村民間傳承。經過查考《中國黎族大辭典》《黎族文化初探》《海南醫學史研究》《黎族簡史》《海南島古代簡史》《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黎族紀年輯要》等文獻資料,綜合研究,對黎族的醫技醫療手段,多同壯醫療法相近。大致分為內服法:煮水內服、沖鹽水內服、沖酒內服。榨汁內服;外用法:外擦、外敷、外洗;捻痧法、佩藥法等數种。內服藥:把撿來的草藥洗淨,放入土罐內加水煎好,即可口服。如黎醫治療感冒發熱,就是采用黎茶(現五指山茶)煎水服。大腹病(腸寄生虫、瘧疾脾腫大)用檳榔果煮水內服。對腸寄生虫、蛔虫、蟯虫病,即挖苦楝根剝皮煮水服治。用藥沖鹽水內服:在益智成熟季節采下來的益智果,淹在鹽內,對急性腹痛病人,即用這种淹在鹽內的益智果搗爛沖鹽水內服治療。對腹痛腹瀉病人,即用草豆蔻果搗爛沖鹽水內服止瀉止痛。用藥沖酒內服:黎族地區,黎醫遇有內傷、外傷病人,常用熊膽或熊膏沖酒服治。榨藥汁內服:黎醫治療發冷發熱(瘧疾),即用青蒿榨藥汁沖水內服。外敷療法:外敷療法在黎族中應用較廣,常選用草藥的葉、根塊、果皮或樹皮,將藥搗爛外敷患部,治療外傷腫痛或炎症腫痛等。選用的草藥有大青葉、一點紅(蒲公英)、石榴葉等,搗爛外敷患部,每日換藥一次,至膿液排出。据黎醫稱,這些草藥有祛污生新的作用。治骨傷療法:黎族醫生遇到外傷骨折病人,常選用榕樹根、接骨草、舒根藤、雞骨草等加酒糟搗爛外貼損傷部位。外敷前,先用熊膏酒外涂散血消腫,然后外敷接骨藥,再用竹板外固定包扎。外洗療法:對受傷的感染傷口,常用大青葉煮水沖洗。用藥水蒸熏,待藥水冷卻后,用其洗浴或泡浴,治療皮膚病。外蒸熏療法:此法用于皮膚病、癲疥,可殺虫消毒。常用苦楝葉、紫珠葉、黃果葉、艾葉等數种草藥,用大鍋煎出藥水,放在大盆內,盆上架著長板凳,用草席圍身,進行蒸熏,促使患身上的汗水直流,直待藥水冷卻,至适當溫度,再用其沖洗治病。捻痧療法:主要用于治療感冒頭痛,勞累后筋骨疼痛,選用頭額。鼻梁、頸背、腰部、小腿、胸窩等部位施術。即方便,見效也快,捻痧后的病人要臥床休息,不得再受涼吹風,一般數小時后見效。佩藥療法:選用芳香植物的很塊、葉子、果實等,如益智、良姜、沉香、降真香、香茅等,用紅色絲線串系,給患者佩載在頸項、胸前、手腕,也有纏在腰部的。多用于體弱多病的儿童、婦女、老年人,因芳香气味有興奮作用,可振作精神。此外,黎族地區獵取到山鹿、猴子、豹子、黑熊等,都利用制成鹿茸、鹿骨膏、猴子膏、熊膏、豹子膏等。清代后期,采用“撫黎政策”,辦學校,開商店,貿易交往發達,黎族同漢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醫藥也非常興盛。清末民初,黎族縣境的沿海縣城,如陵水、保城、藤橋、三亞、崖城、九所、黃流、沖坡、佛羅、感城、八所、新街、昌城、昌化港等城鎮,都開設中藥店,為當地群眾治病,還收購當地中藥材如檳榔、益智、沉香、草蔻等著名南藥。說明黎族醫藥和漢族的醫藥在清代已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