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华顶若曦的植物视觉许续男摘要:天台山著名风景区,以华顶山为中心逡巡,海拔一千多米,土壤大部份是灰黑壤土,甚肥沃,森林苍郁秀丽。全年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本文主要通过对天台山的概况,观赏植物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来展现天台观赏植物的保护现状,它带来的视觉效益,和野生观赏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关键词:天台山观赏植物生长气候发展趋势这次野外实习,有幸能在天台华顶天台山漫延一个星期的恬静之旅。天台的植物及风景,很多很多,可是因为学业的牵绊,对于风景,大抵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但是在为期一个星期的时节里,还是真切感受到一些植物的愉人眼眸,那些美好。一、写在最前天台山的自然概况天台山属浙东丘陵山地,是中生代开始隆起的断块山,系武夷山仙霞岭中支由南向北延伸而来,主要为花岗岩侵蚀体构成。主峰华顶山(29°15′N、121°06′E),海拔1098m,天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极端最低—9.1℃(1967.12.30),极端最高41.7℃(1961.7.23),年无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由于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保存了一定面积较为完好的森林植被,植物多样性丰富。二、天台山观赏植物及分布特征观赏植物指专门培植来供观赏的植物,一般都有美丽的花或形态比较奇异。天台山的观赏植物非常的丰富。其中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蕨类植物等等。这些植被大多成垂直地带性分布。由于天台山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层间植物丰富,有藤本植物,寄生植物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观赏植物。2.1华顶杜鹃在海拔700~950米的华顶,华顶杜鹃艳丽并娇柔着。像华顶山上这样成百亩连片分布的杜鹃,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华顶杜鹃生在千米高山之上。近年名声逐渐远播,引来了如潮的观花人,但也常有不辞辛劳却错过花期的,空留遗憾在山中。于是,有心人试图将其引种山下,可又总"有心栽花花不开"。不过,即使引种成功,也不见得就有华顶开出的情趣。山下国清寺里就曾有过一棵成活的华顶杜鹃,但很少开花,活得甚为艰辛孤寂,早已没有了华顶山上鲜活的生命力。花也有故土啊!况且,在山下赏花,缺少了群山作背景,松柏作陪衬,也就失去了华顶观花的那份诗意。2.2金钱松人工林华顶山有一片保存较为完整的金钱松人工林,林相整齐,生长旺盛,金钱松为我国特有珍贵用材兼观赏树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本树为珍贵的观赏树木之一,与南洋杉、雪松、日本金松和巨杉合称为世界五大公园树种。金钱松体形高大,树干端直,入秋叶变为金黄色极为美丽。可孤植或丛植。幽静的金钱松林也是华顶一大风景线。2.3云锦杜鹃在800~900米的海拔处,云锦杜鹃华丽成林。每年5月间,进入华顶景区,云锦杜鹃在路边、道旁、岩上、林间、坡地上,星星点点,丛丛簇簇,漫山遍野,似彩云洒落,主要成林分三大处,各有特色。归云洞前千树簇拥,花海一片;东茅蓬药师庵则独自伫立,或姐妹相处;拜经台附近却三五成群,丛丛簇簇,姿态万千。2.4其他天台山植被类型有灌丛、亚热带竹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各自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有七子花林地、黄山松林、竹林地等等。海拔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里,有香果树、七子花、四照花等观赏性植物。还有林相齐整的竹林地成片的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坡及山腹。三、观赏植物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策浙江天台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而华顶峰做为其主峰,为国家森林公园。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丰富的观赏植物更应被挖掘开发利用。因此,对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为园林绿化者提供参考。3.1加强野生物种的保护力度对于观赏性植物,难免会有爱花者采之,应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化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系列政策,保护野生观赏性植物。3.2引种驯化和野生资源发掘并重野生物种的发掘总是有限的,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物种,应在发掘开发的同时进行人工栽培,以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3、3统筹观赏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天台华顶的知名度,在保护野生物种资源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和观赏效益想结合。为华顶观赏植物资源最为适宜的发掘开发。结束语此次华顶天台之行,美好的天台,留给我太多的感动和震撼。全班同学都很认真努力。此次野外实习,带领我们的陈模舜、蒋明、边才苗、潘志祥老师等,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参考文献:[1]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周云龙等.植物生物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3]陈模舜.天台山植物种资源[M],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4]曾汉元,丁炳扬,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