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推荐26篇)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6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篇1: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1.精心导入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2.感悟内容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c.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d.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e.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f.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g.明确雄健的含义。投影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小结: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3.朗读体味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c:分部朗读: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体味反思质疑交流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延伸作业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篇2: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4][5][6]篇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5.熟悉歌曲《松花江上》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及手段引导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教学准备(资源、仪器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挚痛的心声。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一)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有改动。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