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从技术美学到风格美学从包豪斯开始,功能主义就在观念上影响着现代工业设计的美学原则.并形成了所谓“拄术美学”的设计原则,即产品的形式是技术的必然表现,而这一原则在今天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机制决定/几乎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这一时代,资本的增殖须靠最大限度的社会消费来完成,而不是单纯靠剩余价值的剥夺来实现: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当汽车的销售比制造田难时,人便成为企业的首要的研究对象。40年代到50年代风靡西方的美同“流线型”设计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拯救了萧条中的资本主义,这一时期风格化设计还是以一种“偶发”的形式出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还是以“戏剧化”的处理来宾实现其发展战略,如厄尔的汽车设计等便是典型的例子。60-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符号浯义学研究对以刺激市场需求为目的的风格主义美学作出了合理的社会学解释。80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增长逐渐减-9,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各国企业都更进一步认识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流通的关系,而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交流关系。只有在消费者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长期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形象的建立成为当代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而这一形象的建立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大众传媒;二是产品设计的整体化实施,在后一种手段的实施过程中,风格化的美学成为最现实的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为风格化的设计提供了各种可能忭。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脑技术的长足进步使电子及电器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被打破。体量极小的集成电路芯片可以容纳在任何外形的产品之中;液晶或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发明也使电视机设计具有更大的自由度。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写道:“每一种新技术桩引入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从这一角度来说,由“技术美学”到“风格美学”的变化,也是人类对技术发展的天然反应。二、“国际式”设计的衰微由盛及衰的过程从德国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发展而成的“国际式”设计风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建筑及工业设计的一种主流。“国际式”的设计风格在60—70年代发展到了高峰,几乎影响了建筑、工业产品、视觉传达及其它方面的设计,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设计风格。“国际式”的设计发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很大程度受到密斯‘凡’德·涪的“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主张的影响,具有形式简单、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1958年,密斯·凡·德·洛与菲力浦·约翰逊”’合作设计的纽约西格莱姆大厦(theSeagramBuilding)和意大利设计师乔·庞蒂设计的米兰的佩莱利大厦(thePemlliBuilding)成为建筑。1:“国际式”风格的里程碑,在产品设计方面,50—60年代的联邦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上发展的一套系统设计体系,形成了联邦德国“新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形成的设计体系实质上就是一种高度“国际式”风格化的设计。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美、日本等各国的产品设计的风格。从50年代末开始,“国际式”的设计风格开始出现形式上的“极少主义”(Minimalism)风格的特征,迈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了以强调“少即是多”的极少主义特征,为了达到这种形式,甚至可以无视功能的要求.“国际式”的设计丌始背离现代主义的初衷和基本原则,而仅仅只是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战的欧洲现代主义与战后的“国际式”设计在形式L有着相当多的脉承关系,但是在动机和意识形态L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前者足欧洲的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动机足为礼会大众提供一种人人可以亨州的产品,改变以往:设计为一小批卜层社会服务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主义设计这种具有社会民上倾向的思潮受到纳粹的摧残而被迫转移到了美国。这种现代主义的形式在美国却逐渐演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化风格。其功能化、理性化的设计原则被异化成‘种形式主义的设计程式,”少即是多”的原则原来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战后却变成形式追求的一种日的,原木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则变成了一种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的象征与符号。这种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风格,随着美国在经济上的扩张而影响西方各国和大批发展巾同家。战前的现代主义没¨师提山的U标是“奸的设计”,旨在追求设汁达到良好的功能、低廉的价格和简单大方的外形。战后的“国际式”设计的发展虽然在‘定程度上坚持着依然功能的原则,造价也并不高。升在形式上发展了简单大方的外形,以至达到厂简单得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战后社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