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贤惠****66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互动: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③鹬和蚌为什么争?④怎么争?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第一关:我能读正确: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2.对子互读,纠错。第二关:我能读流利:1.男女生代表赛读。2.男女生赛读。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2.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3.回顾五年级上册的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4.运用金钥匙:①对子文白对读。②师检查:师读译文,生读古文。5.给出停顿,生自主练习读一遍,要求读得有感情。6.教师与自高奋勇者赛读,师生互评。7.抛出第二把金钥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与文章相关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读一读。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鹬和蚌。(气势汹汹的、气急败坏的、蔑视对方的……)7.小组内练读背诵,分角色带动作背诵表演,一组展示。8.如果你是鹬或者蚌,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书)9.短短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此深刻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故事还平息了一场战争。关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的一个小典故谁知道?(讲述典故)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短短59个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场战争,没有费一兵一卒,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寓言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想不想读?2.出示“狐假虎威”图片,拓展阅读文言文《狐假虎威》,给出停顿,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钥匙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3.推荐书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4.布置作业:①用现代汉语续写这则寓言。②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下周五举行寓言朗读比赛。板书设计:鹬相争渔翁得利()蚌(注:括号处根据学生阐明的寓意随机宽容、谦让之类的词语。)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篇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认读3个字。ABC2.能区别指定的四组形近字,并组成词语。ABC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4.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ABC,5.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AB教学重点:1.“溪、教、互、免”的字形。2.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3.正确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生字“溪”的书写和记忆;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上学路上都做什么?有哪些开心的事情?板书课题:上学一路歌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问:小作者上学一路上都做了什么?“一路歌”唱的是什么歌呢?……)二、检查读书学习生字新词。(22分钟)(一)检查读书,随机学习生字(完成教学目标1)1.读课文,初步感知。2.结合预习本,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