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录一、设计背景........................................................1(一)市场调研..................................................1(二)设计的主要任务............................................2(三)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二、设计思路........................................................3(一)设计的思路................................................3(二)设计手段与技术要点........................................4三、设计过程与说明..................................................4(一)设计过程..................................................4(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5四、设计成果........................................................5(一)设计的方案................................................5(二)预期取得成果..............................................6五、致谢............................................................8六、参考文献........................................................8一、设计背景(一)市场调研我国是世界上第二玉米生产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0%。进人21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工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玉米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发展成为禽畜词料,工业、医药加工的主要原料,餐桌副食,能源作物四位一体的多样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再生能源(汽油醇)与精深加工(化工醇)领域赋予了玉米新的内涵,工业加工比例急速增长,多元需求使玉米成了21世纪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玉米被誉为高产之王、伺料之王和农产品加工原料之王。玉米的生产状况将影响到畜牧、轻工、能源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大斑病属于较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传统性病害,未及时防治将大大减少玉米产量。一般而言,发病地段可能会引起玉米减产达20%~30%,受种植方式、玉米抗病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病情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减产率更是高达50%。玉米大斑病自苗期直至抽雄期之后均有可能出现,抽雄之后出现影响更为严重,自植株下方叶产生病变现象,并由下至上开始蔓延。1、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大斑病的病菌主要侵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通常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也有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病初叶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长13-19厘米左右,宽1.2-3.1厘米。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有时花丝或雄花颖苞上也生黑色霉层。多个病斑连起后致整叶枯死,且后期病斑易出现纵向破裂、变黄早枯。1图1玉米大斑病危害症状2、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玉米大斑病作为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不同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在环境因素中,以温度和湿度为最重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在春玉米区,由于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间经常可以满足大斑病菌对温度的要求,所以一旦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则病势迅速扩展蔓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3、玉米大斑病的特点一是发生早,蔓延快。大斑病潜育期仅8-9天,2-3天即可形成典型病斑,并开始分生孢子。而且通过风力、雨水和种子可以很快地实现传播。二是海拔高度明显影响期发生趋势。玉米大斑病在平顺当地区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但超过115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基本没有该病发生。三是品种抗性差异大。本地常规老品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