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学问.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学问.doc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学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问文、史、哲三科,史居其中。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只有知道了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向何而去。所以读史是一种知识人生的修养。读史,可以使人明志,可以予人知识,可以增人智慧,对人生事业益处甚大。但读史不同于读文学那样多情善感,也不同于读哲学那样深刻凝重,自有一番风景。善于读史者,能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智慧,使之胸襟开朗,眼界高远,气质豁达。这就是把历史读活了。然而,要真正能够把历史读活了,还得要有一番用心的学问功夫。读史大致有两类:有修身之读,有学问之读。作为修身的读史,主要是出于调养自己心性的需要。作为学问的读史,主要是出于增长知识能力的需要。虽然我们说,读历史书总是开卷有益的,修身益智尽在其中,但根据读者的需求不同,还是会有些取法的侧重。读史得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收益。说到修身的读史,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秉烛夜读春秋的故事。通过春秋大义,月旦人物,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儒将形象。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中,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气质。还有一种情景性的读史修身方法。清朝中兴名臣、理学大师曾国藩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前不久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对此解释说:“经主常,史主变。故刚日读经,理气养生也;柔日读史,生情造意也。”意思是:四书五经这类哲学著作,探讨的主要是宇宙和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这是恒常的具有根本性的哲理;历史方面的著作,讲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考察的是时代变迁的趋势,以及人们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人生态度。我们在春风得意时,容易心浮气躁,读读哲学著作,思考一下上至宇宙下至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可以使自己心气平和,处事从容。我们在事业人生上遇到困惑时,容易心理失衡,患得患失,这时去读读史书,把个人的是非得失放到历史长河中看,就会发现七灾八难是人生的常态,个人的成败实在算不得什么。于困厄处境中读史,能够从中获得激励自己的勇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困难。我们生活在喧嚣纷扰的社会中,既会有志得意满的“刚日”,也会有心灰意冷的“柔日”,借鉴这个读书方法,时而读读哲学,时而读读历史,对保持心境的平和,培养健康的心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再说做学问的读史,这是要从历史中获取知识的学习,也要有正确的读史方法。如果只是强记一些年代事件和历史结论,这就把历史读死了,毫无益处可言。读史必须要把历史读活,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融会贯通,才会有意义。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他将自己的读史经验归结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方法。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解剖式。所谓鸟瞰式的读史方法,要求是知其大概,通读这段历史,得出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读史者如同乘坐飞机在空中俯视大地,山川河流,往来走向,一览无余。所以,梁启超又将这种宏观的阅史方法称为“飞机读史法”。所谓解剖式的读史方法,要求是知底细,即以历史某一片段为剖面,进行比较精细的研读,比较透彻地了解和考察某些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这好像用显微镜观察苍蝇,可以纤细毕露,将苍蝇的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梁启超又将这种微观的阅史方法称为“显微镜读史法”。从宏观的视野阅史和从微观的角度阅史,各有长短。史家有言,研究历史要“远观其势,近察其形”。远观,可以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时代趋势,给我们事业人生以方向感;近察,可以认识社会变化的机理,洞悉人情世故,增长观察世事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知识能力。对历史的远观与近察,具有互用之效。有些问题,需要远观。如说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需要从百年中国的宏观视野来考察。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的发展道路无论如何曲折,九曲十八弯,但历史潮流的指向始终是恒定不移的,这就是要建设一个宪政民主的现代国家。有些问题,则需要近察。如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变迁,时代与个人际遇的关系,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政策选择及其得失等等。这些问题都得详细考察,一探究竟,才能得到有益当下的真知识。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需要把远观和近察结合起来。宏观上的阅史,可以把握历史的方位感,了解人类文明那些根本性的共同价值,给微观考察以正确的问题意识;微观上的阅史,可以感知到历史本体的生命脉动,给宏观把握以具体的知识观念。从学理上说,远观与近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一方。但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学科状况而言,由于宏观的历史叙述往往是一种理论推导的结论,缺乏实证的支撑,不如具体的微观研究有知识含量,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历史。毕竟,知识要比结论更重要。当然最理想的读史方式是,远观要以近察为知识基础,近察要以远观为时代背景,昨天的故事为今天的借鉴,以取得互通的效果,这样的阅史增益最大。但实际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们也不是都能做到的,史家一般都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对社会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