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乘方说课稿(三稿)3.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积的乘方说课稿(三稿)3.doc

积的乘方说课稿(三稿)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积的乘方》说课稿说课人:何学强开始: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积的乘方》,是人教实验版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说。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的学习基础上所要进行学习内容,是幂指数三种运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七年级有理数乘方运算延伸与发展,也与幂的性质及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紧密联系,同时为整式的运算、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知识已经学习。前两节的推导方法的学习为本节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教学目标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本节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法则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应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符号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措施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我把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将积的乘方运算法则探索过程及其应用方法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三种运算法则的理解,并以对比的方式来达到准确的区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说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抓住学生心理与知识层面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本节课我采取游戏情境引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内相互讨论、同桌间相互交流及全班内的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熟练运用幂的三个运算法则,深刻理解运算意义,避免在综合运算中相互混淆。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用,丰富教学内容,直观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二)说指导学法学生从情境中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欲望驱动下,整堂课,充分让学生问起来,展现自己喜欢的题;让学生尝试起来,猜想答案的合理性;让学生行动起来,自己找出合理结论;让学生合作起来,一步步攀升学习高度;让学生学会反思,更扎实的掌握知识。三、说教学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课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突出这一理念,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一)流程图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探索新知(合作交流)→例题板演(掌握新知)→练习巩固(打好基础)→拓展提升(升华知识)→小结反思(整合全课)→作业布置(检测成果)(二)环节安排及意图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内容设置一堂课好的引入方式,就像阳光能给种子生长的冲动一样,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聪的哥哥送给了他一份生日礼物,装在四个正方体的盒子中,只有算出正方体的体积才能打开盒子。)(2)设计意图情境中呈现的四个不同边长的正方体,第一个边长为3第二个边长为a2第三个边长为2×103第四个边长为a2b,让学生分别求这四个正方体的体积。第一道题主要是对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复习,以第二道题是对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复习,第三个和第四个则是产生问题从而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引入。(3)老师的教本环节中老师要注意三点:1、游戏规则必须由外及内开包装。2、第二题解答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顾幂的乘方运算法则。3、第三题因为数值比较简单学生解答时可能由内及外的计算,老师可以适当举科学计数法中难一点的数字为学生的计算设置障碍以引到本节《积的乘方》上来。(4)学生的学兴趣永远是学习知识最好的引路者,学生在情境中回顾旧知,由简单的到稍难到未知,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2、探索新知,合作交流(1)内容设置本环节内容针对上述情境中的问题开始进行理论突破,就象种子生长需要根须一样。教学内容先从数字型积的乘方寻找其运算规律,再从底为字母指数为常数的类型来验证是否规律,最后再从底和指数都为字母的类型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归纳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2)设计意图学贵有法,贵在得法,要想学生有兴趣,就必须要想学生所想,数学的理论推导过程往往是从由数字型到字母型,由特殊型到一般来突破未知。本节课理论的生成过程也采取了这种学生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3)老师的教为防止学生在枯燥的理论推导过程中流失兴趣,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仿照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先以小组讨论如何解答,从不同的作法中寻找出运算规律,最后引领全班记忆法则。(4)学生的学学生在本环节中有提出问题的快乐感,有选派学生解答自己问题的成就感。有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