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5页种群和群落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原理(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养分、空间、PH(温度)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3)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3.流程(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C条件下连续培养7d。(4)每天定时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板小方格内,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到计数室底部。显微观察计数每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①统计表格次数项目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123123123123123每一个方格中的菌数12345…平均值稀释倍数总均值②曲线分析:原因: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物质消耗,pH变化,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重复实验(多次计数)。(4)若计数时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增加稀释倍数(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6)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对应练习1.(09江苏)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I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2.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3.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及培养液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培养期间,每天定时取样计数C.用吸管直接从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培养液中取样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5.右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0点时酵母菌的接种量会影响酵母菌的发酵速率B.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C.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P点以后酵母菌数量下降只与酒精浓度有关6.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7.(多选)草履虫是原生动物的典型代表,当其培养密度大约在≥3000个/mL时,显微镜下观察效果较好。下面为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对草履虫密度的影响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前3天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B.当培养时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