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ppt

走向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框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社会服务的发展英国的社会服务—由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会社)进行的服务,受政府委托进行的社会救助服务;《贝弗利奇报告》及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安排。美国的社会服务—1914年儿童局的设立;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行政学院;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2.我国的社会服务20世纪20年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发展基督教,未能成功;青年的社会服务社。燕京大学—1925年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新中国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二、社会服务的系统定位与结构最广义上,社会服务---社会性的、非牟利服务(非家族、朋友提供,而由公共部门、社会团体提供);狭义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2.社会服务的基本界定社会服务既是一个领域,也是一种活动。广义概念:社会服务是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制度特征),由政府和社会力量(主体-提供者)向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服务对象)提供公共-福利服务(性质)的过程和系统行动。3.社会服务的结构政府:对民众或困难群体的基本民生服务——政府的管理性服务(通过政策)--示范性服务(福利机构)--福利服务(救助);社会力量(专业和非专业群体)的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自主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福利服务;社会服务不但包括救助,也包括人的发展(理念和方法)。社会服务的三维空间:三、社会服务实践框架2.我国社会服务实践框架(空间点阵)四、民政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体系民政工作: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及管理--8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政工作的价值追求…2.理论与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公共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控制,各个部门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纪律和节约(胡德,Hood)。对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的评价:管理的自由化--反公共官僚制,走出“坏制度”;管理的市场化—竞争-设立内部市场;学习私营部门管理-企业家政府理论。但是,新公共管理模式可能会损害公平。从而倡导“公共行政精神”(弗雷德里克森,1980)-公务员的责任是建立保护公平的标准、认识公共服务对公民尊严和福利的影响。行政并不等于管理。新公共行政的产生(近些年来):对公民权利的新认识-参与治理;把公民视为公民;人们对社区生活和公民社会的重新关注;科层体制的弊端和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官员和公民对话,协商和达成共识是重要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登哈特,2000):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是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而不是要去控制社会;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顾客;战略性思考,民主化行动;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是多元的(多种交代);尊重人而不只是追求工作效率;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利和公共服务。政策执行(研究)模式的变化:第一代:强调自上而下,强调“执行”;第二代:强调自下而上地看待政策过程,看重“行动者网络”的作用;第三代:从政治经济的视角看问题,强调“治理的逻辑”,关注“系统绩效”,公民参与。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框架(考虑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自然/物质条件..行动舞台..共同体属性...行动情境....相互作用模式…….应用规则..行动者..评估准则………………..…………...………………......结果….......对中国的意义:一个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进步的中国:人民政府,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服务(管理)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从公共服务走向社会福利公共化—从适度普惠型福利到普惠型福利,再到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十二五”建议: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从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着眼;从服务民生着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着眼—需要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新公共服务。五、走向社会服务体系民政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服务型管理------管理性服务-----社会服务区划、民间组织管理政权建设、优抚、社会事务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各部门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功能,但结构不同。2.走向新型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的概念;各部门的定位和发展---民生的角度,发展的角度:从管理到服务的连续统;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的普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