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语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政治的语法.doc

政治的语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7!!!伦理学!ETHICS【西方伦理思想】亚当·斯密通常被描画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开山人,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先驱,政府应当仅仅扮演"守夜人"角色的鼓吹者,制度演进思想的始祖。在所有这些自由主义者所描绘的斯密形象中,斯密都被看成了政府干预的死敌、近代以来经济学家第一人。以至于克罗普西评价斯密说:"他的大名,奠立在他的经济科学上。纵然我们把他在道德哲学中所授的法理学也算在内,合起来看,也没有多少政治哲学可观。①笔者对斯密《道德情感论》②的考察将部分修正对于斯密的这种判断。有证据表明,正如一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③④,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斯密极有可能是法国的斯密、美国的斯密、芝加哥的斯密,但是却恰恰不是克卡尔迪(这位思想家诞生地)的斯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从无偏的观察者入手???以合宜性为标准,阐明了道德规范得以产生的道德心理学机制。在考察这个机制的过程中,斯密发现并阐释作为特殊德性的正义,认为正义发挥着约束人类行为的语法功能。笔者认为,从正义的语法说⑤开始,斯密逐步确立了他自己关于国家(或立法者)在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中的地位的观点。立法者对于正义的维护,是社会凝聚力得以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社会能够繁荣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有利于修正人们传统上把斯密视为政府干预死敌的看法,同时也为斯密思想中的政治特性保留了位置。一、考察德性准则的道德心理学机制综观斯密在整个《道德情感论》中所完成的考察,笔者认为有两项重要工作应该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一是"想象"并揭示出评价道德行为的道德心理学机制;二是过滤出作为社会运行语法的正义准则。前者构成了斯密对???道德哲学本身的特殊贡献,后者使得斯密将自己的注意力从道德哲学转向了政治制度的安排。两者都是对于调节人际关系基本规范问题的考察。斯密的《道德情感论》系统传达了斯密自己对于道德情感问题的看法。其核心概念有四:同情(sympathy)、合宜性(propriety)、无偏的观察者(impar-tialspectator)和正义(justice)。其中尤以合宜性念贯穿始终。而结合运用这些概念,就形成了一套人类道德评价标准得以产生的道德心理学机制。在斯密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这是我们考察道德情感的发点。但是我们在遇到他人之后,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个人情感的表露需要有一个裁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合宜性"。一种情感总是需要合宜,才能被我们认为是道德的。要合宜适度,我们可以假想一个无偏的观察者。每当我们要表露一种情感时,可以假定自己是站在无偏的观察者的角度在审视这种情感的表露程度。设想一位绅士在遇到家中有丧亡之事时,他政治的语法---论斯密作为特殊德性的正义陈德中【作者简介】陈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原文出处】《哲学动态》京,2009.428~3463··伦理学!!2009.7!ETHICS当然会有锥心的伤痛,但是他同时也知道要把自己的伤痛的情感控制在什么样范围内,才既表达了自己沉痛的感情,也让自己的这种表达是得体合宜的(至于无偏的观察者的体合宜依据什么而来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有待另外加以讨论的设定)。斯密把"同情"设定成为一种显而易见事实这是由我们想像力和设身处地感所决怜悯"、"体恤"和"同情"都是用来表达我们对于他人感受产生反应词汇而广义同情感??包括产生负面反应厌恶和反感。然由他人行为或情绪所产生另外一些情感则只是较微弱地引起我们好奇心。在这样一种可观察人类移情作用中,我们本来是旁观者,但是我们产生了设身处地"情感投射,并且置身于为我们自己所营造这样一种环境中因此把我们自己带入了与他人情感交流之中在我们营造了同情环境后我们进一步将我们情绪带人到这样环境中斯密举例说一个人尽力去逗引同伴之后环顾四周发现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对他俏皮话发笑他就感到屈辱;相反,同伴们欢笑则使他至为愉快他同伴们感情同自己感情一致看成是最大赞赏"⑥很显然,同情增加了我们快乐,减轻了我们痛苦同情缺失或者是不同情带入则很有可能激发出我们相反感受"对不幸???来说,最残酷打击是对他们灾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对同伴高兴显无动于衷只是失礼而已而他们诉说困苦时我们摆出一副不感兴趣神态则是真正、粗野残忍行为"⑦因为同情我们部分地补偿了他人情感乃至行为中缺憾而同样是对别人行为反应假如说一个人只是因为偶然幸运所而沾沾自喜、不知所在我们反应就对他起到一种抑制作用很显然在这里斯密一种"合宜性"观念带入了我们道德行为中在我们对他人行为和情感上述反应机制里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器通过别人情感与我们自己情感是否一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