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2.docx
上传人:Th****84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2.docx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12.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石钟山记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鼓:激荡,掀动。B.桴止响腾腾:腾飞。C.余韵徐歇韵:声音。D.则山下皆石穴罅罅:裂缝。答案:B解析:B项,腾:传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硿硿焉微波入焉B.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不知其浅深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殆与余同独与迈乘小舟答案:D解析:A项,相当于“然”/兼词,相当于“于此”。B项,介词,把/介词,用。C项,代词,指“石穴罅”/代词,指“其中的”。D项,均为连词,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A.因得观所谓石钟者B.此余之所得也C.得双石于潭上D.而神明自得答案:B解析:A项,能。B项,收获。C项,得到。D项,具备。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石之铿然有声者答案:B解析:B项,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①天空中,②属性词,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A项,都是“认为”的意思。C项,都是“清脆悠扬”的意思。D项,都是“形容声音响亮有力”的意思。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得双石于潭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此世所以不传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而大声发于水上答案:D解析:D项和题干中的句子的句式都是介词结构后置。A项,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定语后置。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释等各种思想的影响,①。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到他的词作中,②。坎坷的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创作出了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入狱。但他不论是被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③,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参考答案:①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②成为他旷达词风的重要形成因素③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解析:①结合“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释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等分析,此处主要讲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②结合“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到他的词作中”分析,此处主要讲成为他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③结合“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分析,此处主要讲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推断存在的问题。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必定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所感动,而心向往之。而现代的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也一定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的诗词来说,中学生只要认真品读其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就能从具体作品中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不是比把诗词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①读者阅读诗歌,不一定会被作者的人格及人生境界所感动。②③参考答案:②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不一定能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③中学生认真品读苏轼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能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而现代的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也一定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拿苏轼的诗词来说,中学生只要认真品读其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就能从具体作品中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或然”,不是“必然”。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