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项目基本情况编号:项目组:项目名称交捻包芯变倍弹力竹节纱的生产技术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单位(盖章)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等级一等奖所属专业棉密级、保密期限及批准号非密任务来源(注明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A、国家计划B、部委计划C、协会计划D、省、市、自治区计划E、自选F、其他E项目起止时间起始:2006年5月8日完成:2007年10月18日联系人电话及手机通讯地址及邮编二、项目简介该技术项目属纺织科学技术,是通过对传统细纱机进行改造,采用PLC编程控制技术和高精度伺服驱动技术及编码器跟踪控制技术,集成交捻纱生产工艺和弹力纱生产工艺,使普通细纱机具有了全新功能,可以生产各类竹节纱、变倍竹节纱、交捻纱、弹力纱及这几种新技术集成的新型纱线,赋予纱线新功能的同时,提升了纱线质量,用该技术生产的新型纱线,使织造时的生产效率提高2%,同时极大的方便了新型面料风格的设计,为下游客户提供了更多的纱线风格选择。将多种新型纺纱工艺技术集成于一台设备上,在国内尚无先例,应用我公司专利发明技术《一种交捻竹节纱的生产方法》(专利号:ZL200610069763.7),改造设备的喂入装置,并加装一种弹力丝喂入装置,通过特殊的导丝装置(《一种新型导丝轮装置》,专利号:ZL200720017613.1)与交捻纺纱技术相结合。该技术生产的新型纱线,竹节倍数变化明显,强力高、毛羽少,弹性优良,集竹节纱、包芯纱、交捻纺纱特点于一身,此纱生产的织物纹路清晰、立体感强,布面风格自由奔放,手感柔软舒适,可染性好,回弹性优良,抗绉耐磨,为实现纱线外观形态的可测可控,稳定质量,设计了一种检测装置(专利号:ZL200720025754.8)完善了产品的检测方法。在推广过程中,为能使下游客户在纱线应用前,对面料风格有一个清晰的感观,我们又设计了竹节纱测量及布面风格模拟装置(专利号:ZLZ200710016351.1)。该技术项目产品通过了山东省纺织科学院产品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及应用要求,项目于2007年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研制的交捻包芯变倍弹力竹节纱,通过改造细纱设备,纺制了特殊结构的氨纶弹力竹节纱,改善了传统弹力纱的使用性能,此纱用作各种面料,织物柔软,丰满,弹性回复较好,风格迥异,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氨纶丝包覆不良,而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其面料应用于多种服装领域,产品自推向市场以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现已形成批量生产十万吨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不超过800个汉字)三、主要技术创新点主要技术创新点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数控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编码跟踪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安装在细纱机上的PLC控制系统来改变传统的后罗拉匀速喂给的方式来产生竹节。把人工设计的工艺参数输入PLC控制系统,PLC再把输入的工艺参数转化为一种数字信号传达给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根据信号来精确改变自身的转角,同时带动后罗拉实现变化喂入,从而使生产的纱线达到粗细变化,其中相对较粗部分称之为“竹节”、而且竹节长度精确、倍数变化明显突出的效果。(详细见鉴定证书)交捻竹节纺技术的创新在纺纱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两根须条中的一根断裂而成单股,若仍继续纺纱,将会形成长片段细节。为此,我们采用电容式单纱检测切断装置来检测粗纱须条的断裂,避免了单根纺纱的现象,此项技术的专利技术为《一种交捻竹节纱的生产方法》(专利号:ZL200610069763.7)。包芯纺技术的创新细纱机氨纶包芯纱改造采用独立的不锈钢复合管导丝辊来退绕氨纶丝,提高退绕的稳定性。导丝辊的连接采用球面轴承,减小了导丝辊的径向跳动,提高了整体运行的平稳性。传动部分采用多级链轮式传动,运行平稳可靠,丝的牵伸倍数稳定。(详细见鉴定证书)交捻纺与弹力纺纱技术的有机结合弹力丝经搁丝罗拉引出,经双导丝轮喂入前罗拉、皮辊,通过调整导丝轮,使氨纶丝以左侧的须条居中调正。粗纱1、2以一定的间距经牵伸区牵伸,氨纶丝以粗纱1居中调正,经前罗拉喂入,图中箭头所示,氨纶丝首先被粗纱1包芯,粗纱2自加捻的同时,缠于粗纱1之上,形成了包芯包缠的结构。因氨纶丝被包芯于一根粗纱之内,而另一根须条则绕于其外,所以纱线形成了包芯包缠的结构形式,为实现纱线的更柔软的效果,上机捻系数不易过大,又因氨纶丝同时被两根粗纱包芯包缠,不必担心其包覆不好的问题,为实现喂丝不偏问题,我们又设计了一种新的喂入导轮(专利号:ZL200720017613.1)。检测方法的创新将多种新型纺纱技术装置与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了交捻包芯变倍弹力竹节纱的生产,该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纱线,纱体立体感强,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