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可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B.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克隆动物和制备单克隆抗体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植物茎尖脱毒D.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培育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福建省期中题B马上分享给同学:HYPERLINK"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g2/201209/z1itg209104753.html"\o"累计分享0次"0揪错收藏提供者:梁波时间:2012-09-25发现相似题与“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可合成自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试题ID试题题文72733HYPERLINK"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g2/201107/jquig20972733.html"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中72498HYPERLINK"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g2/201107/ptsvg20972498.html"以H1N1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采用细胞工程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72486HYPERLINK"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g2/201107/82qkg20972486.html"下列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的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A.将抗原注人72485HYPERLINK"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g2/201107/uck6g20972485.html"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的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无子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69725HYPERLINK"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g2/201105/ivx8g20969725.html"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融合技相关考点及知识拓展蛋白质工程的崛起(1)蛋白质工程的概念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2)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4)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5)设计中的困难:如何推测非编码区以及内含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6)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区别: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基因工程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合成的可以是天然不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从分子水平对蛋白质进行改造设计,通过对相应的基因进行修饰加工甚至人工进行基因合成,从而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基因工程只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另一生物体内,并使之表达,体现人类所需的性状,或者获取所需的产品。因此,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①过程:②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③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3)植物繁殖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植物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人工种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把植物组织的细胞培养成在形态及生理上与天然种子胚相似的胚状体,也叫作体细胞胚。这种体细胞胚有于叶、根、茎分生组织的结构。科学家把体细胞胚包埋在胶囊内形成球状结构,使其具备种子机能。所以,人工种子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代替天然种子的颗粒体,可以直接播种于田间。特点:周期短,易储存和运输,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4)作物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