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研究項目:待產隔離、胎教、接子禮、三月之名、命名的忌諱、生男生女之觀念與習俗、古人不慶生的原因、慶生禮俗的起源及演變、慶生衍生的文體、慶生文字的忌諱選讀資料:《禮記.內則》、《大戴禮.保傅篇》、《詩經.斯干》、《日知錄》衍生的文體:壽序、壽詩、壽詞、壽聯《禮記.內則》:「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夫使人日再問之,作而自問之。……至於子生,夫復使人日再問之。」《大戴禮.保傅篇》:「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太子。』……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第1061條:「稱婚生子女者,謂由婚姻關係受胎而生之子女。」第1062條:「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一百八十一日起至第三百零二日止,為受胎期間。」《禮記.內則》:「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禮記.內則》:「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見於父。貴人則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澣。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夫入門,升自阼階,立於阼,西鄉;妻抱子出自房,當楣立,東面。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時日,祇見孺子。』夫對曰:『欽有帥。』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對曰:『記有成。』遂左旋,授師。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妻遂適寢。」《禮記.曲禮上》:「凡名子,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詩經.斯干》第六至第九章:下莞上簟,乃安斯寢,乃寢乃興,乃占我夢,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毛傳:「裼,褓也。瓦,紡塼也。」鄭箋:「儀,善也。」顧炎武《日知錄》:《冊府元龜》卷27〈帝王部.孝德〉《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聖〉比夫曲水褉亭,重陽射圃,五月綵線,七夕粉筵,豈同年而語也!臣等不勝大願,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自注:臣欽若等曰:誕聖節名,始於此。)著之甲令,布於天下,咸令宴樂,休假三日。群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自注:臣欽若等曰:上壽自此始。)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絲結承露囊,更相遺問。村杜作壽酒宴樂,名為賽白帝,報田神。漢族慶生的時機:整壽、非整壽、白壽、米壽、喜壽、古稀、花甲、冥壽、為古人作冥壽、從西俗、拒作壽(例如:程頤、孔德成、星雲法師)漢族慶生的活動:布置壽屏、懸掛壽星圖、懸掛百壽圖、懸掛壽聯、吃壽麵、吃壽桃、從西俗衍生的文體:壽序(始於明人)、壽詩壽詞(始於唐,盛於宋)、壽聯(盛於清)衍生的文物:壽屏、壽星圖、百壽圖、鳩杖《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鴛鴦女無意遇鴛鴦〉:(賈母八十大壽)自七月上旬,送壽禮者便絡繹不絕。禮部奉旨:「欽賜金玉如意一柄,彩緞四端,金玉杯各四件,帑銀五百兩。」元春又命太監送出金壽星一尊,沈香拐一支,伽楠珠一串,福壽香一盒,金錠一對,銀錠四對,彩緞十二匹,玉杯四只。餘者自親王駙馬以及大小文武官員家,凡所來往者,莫不有禮,不能勝記。賈母因問道:「前兒這些人家送禮來的,共有幾家有圍屏?」鳳姐兒道:「共有十六家。有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內中只有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紅緞子滿絲床笏,一面泥金百壽圖的是頭等。還有粵海將軍鄔家的一架玻璃的還罷了。」賈母道:「既這麼樣,這兩架別動,好生擱著,我要送人。」撰作壽序之始:清.王念孫《王文肅公遺文.李母林太孺人壽言序》:「序壽言,非古也,始於明王(世貞)、李(攀龍)諸集濫觴。於今稱人美者,不必知其人,受人稱者,不必辨其文,交相引重,惟諛言是尚。」清.毛奇齡《西河集.新安王太夫人八十壽序》:夫天予人以德,予人以名,又不惜予人以壽,非報之也。有德者,非壽則無以享此名,彼竊名者,非壽則又何以自別于有德者,故曰:「周公但居東,而新莽不終攝,則周公為小人,而新莽終元聖也。」新安貞孝王太君者,張之母也,氏于王,適張而孀,是時居王者十九年,居張纔四年耳。更五十年而祔姑于堂,撫繼于室。崇禎十六年,旌曰「貞孝」,迄于今嗣子舉于鄉又十年餘矣。未亡人八十設帨于堂,持觴者在前,稱祝者在後,可謂幸矣。然而猶有惜之者,以為太君之未易幾此年也。今夫卜夜游者厭朝雞,悲短景者哀寒螿,其情殊也。以八十年獨居之孀,當此八十年春秋代謝之久,詩曰:「夏之日,冬之夜。」以言長也。太君亦不幸而予之貞,又予之年矣,然向使太君者,懷此大節即下從君子,天下安知貞孝若太君者,即不然而大節已明,不假以年,有德不旌與旌之不久,亦安知以德得名、以名得壽,如太君之彰且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