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白芳禮老人生前照片?老人在蹬車途中撩起衣服擦汗(1994年攝)。新華社發(李錦河攝)9月10日新華社記者在探望白芳禮老人。新華社記者李靖攝白芳禮老人生前照片??老人在蹬車間歇打盹(1994年攝)。新華社發(李錦河攝)一位老人與300名貧困學生——退休三輪車工人白芳禮資助300名貧困學生的故事新華網天津9月28日電(記者張嚴平、李靖)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帳單上是一個零。白芳禮您的生日是父親節一生辛苦無人能忘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解放後,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範,並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發的退休金,他計畫回家鄉安度晚年。他走在村子裡,發現大白天到處可以看到正在幹活的孩子。他問:「為什麼不上學?」孩子們說:「大人不讓他們上。」他便又找到大人問:「為什麼不讓孩子上學?」大人說:「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上學!」這一晚,白芳禮一夜沒闔眼。白芳禮雖然沒有什麼知識,可他很喜歡知識,特別喜歡有知識的人。他常對人念叨一個理兒:國家要發展,知識為先。眼前家鄉的一幕讓他無法平靜。難道能眼瞅著家鄉就這樣一輩輩窮下去?能眼瞅著那些沒錢的孩子上不了學?不成!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會議,宣佈了兩件事:「第一,我要把這些年蹬三輪攢下的5000塊錢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舊業,掙下錢來讓更多的窮孩子上學!」74歲的白芳禮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輩子的三輪車。和以前蹬車相比,他現在感覺目標亮堂。他像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這個夢他小時候做過卻沒能實現。現在,他要把這個夢擴展得大大的,要讓它在更多的有夢的孩子身上變成現實。每一個見過白芳禮的人,都會心酸。他一年四季從頭到腳穿的總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從街頭路邊或垃圾堆中撿拾回來的。他每天的午飯總是兩個饅頭一碗白開水,有時在開水中加點醬油,那已是「美味」了。饞得厲害了,就在晚上睡覺時往嘴裡塞塊肉,含著品品滋味。物質生活上壓榨到最低點的老人,卻把能量釋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沒歇過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從三輪車上昏倒過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滿地的路途中,摔到溝裡。他曾因過度疲勞,蹬在車上睡著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燒到攝氏39度時,一邊吞著退燒藥,一邊蹬車。更有不為人知的,由於年事過高,冬天騎車常憋不住小便,棉褲總是濕漉漉的,他就墊上幾塊布,照樣蹬著車跑。白芳禮生於1913年5月13日,屬牛。有人說,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擠的是奶。他為了什麼?對於一顆掙脫了世俗羈絆的心靈,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裡說他是「高級神經」。老人說:「我豈不知享受?可我哪捨得花錢!孩子們等著我的錢念書,我就只能節儉唄!」這是一顆太陽的心,默默無言卻燦爛熾熱!看到自己捐的錢能化為孩子們讀書的甘露,他便有了無上的幸福白芳禮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晚飯後抱著他那個小木盒子攢錢。一元、一角都要把它們展平、碼好。他每個月最快樂的日子,就是蹬著三輪車去學校捐錢。兒女們的印象中,這樣的日子老爺子總是像過年似的歡喜。紅光中學是天津唯一一所接收藏族孩子的學校。當白芳禮得知這些孩子大多數來自貧困牧區,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半個月後,他蹬著車來到學校,掏出話:「我是白芳禮。今後我要用蹬三輪的錢每月資助這些孩子們讀書,別讓孩子們委屈!」說著從口袋掏出900元錢。在場的人驚呆了!那全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厚厚的一疊。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白芳禮傾盡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熱灑向了眾多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學生們從他那身上學到了感動和成長,讓他收穫了無上的幸福。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裡領到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一位元來自新疆地區的貧困學生,功課優秀,沒畢業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擬以高薪聘用。這一天,他走上台激動地說:「我從白爺爺身上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學校、也向白爺爺表示:畢業後我不留天津,要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