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学语文美育初探——关于中学语文美育的内容和途径的探讨赵世旻作者简介:赵世旻(金沙县骨干教师)男本科学历职称:中学高级单位:金沙县沙土镇中心中学邮编:551803摘要:“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1】。语文美育通过语文文本的教学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学生的心理气质,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就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关键词:语文美育审美途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新课标规定的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而“提高审美情趣”,涉及到语文美育的问题。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语文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即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语文美育的目的和作用美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语文美育是通过语文文本的教学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学生的心理气质,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就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二、语文学科美育的特点(一)协调性这是指学生在发展中,其审美能力与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同步发展。表现在:一是美育必须与德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语文教育中,美育与德育不能相互替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道统一”中的“文”就不只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而必须包括美感知识、审美能力,因为美育往往是德育的先导。以美育方式激发情感,渗透德育的内容,使学生乐于接受。二是表现在培养审美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致性。智力因素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不仅仅是一般心理能力的内涵,而且也是审美心理能力的内涵。(二)诱导性语文学科美育不能强加于受教育者,教师应该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审美教育。语文学科美育凭借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从而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凭着自身的生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渴求和向往美。然而,审美又并不是自发的,尤其是因为中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其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诱导他们自觉的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美感、产生愉悦,自觉的投入美育活动之中。(三)功利性这是指语文学科美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这是为语文教育服务的。美育的功利性表现为:陶冶、愉悦和振奋人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审美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精神的净化。美育以美为起点,发挥这种精神的作用。语文美育的功利性还表现为:语文学科美育必须通过美的教材、美的教学、美的教师等物质形态得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养成道德情感、增强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使学生和谐发展。(四)形象性语文美育是以展示文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手段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所展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吴承笔下的猪八戒等。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一)审美感知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中的形象,体味文本中美的情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如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通过体味父亲的“背影”而产生一种珍惜父爱、回报父爱的情感。(二)审美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重塑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可让学生重新设计孔乙己的命运——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他的命运会发生什么变化?咸亨酒店的人又有整样的表现?通过这样搭建想象的平台,引领学生想象,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三)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