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嘉义大学九十九学年度研究所(系)硕士在职专班招生考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立嘉义大学九十九学年度研究所(系)硕士在职专班招生考试.doc

国立嘉义大学九十九学年度研究所(系)硕士在职专班招生考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國立嘉義大學九十九學年度研究所(系)碩士在職專班招生考試輔導與諮商學系諮商心理組心理測驗與統計試題試闡述心理測驗在輔導與諮商上的功能及可能應用。(25%)興趣在心理輔導上應用非常廣泛,請闡述以Holland理論為基礎的興趣量表內涵。(25%)何謂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validity)?列舉國內常使用的兩個測驗,它們的效度是採用效標關聯效度,並說明理由。(25%)請說明樣本分配(samplingdistribution)與統計考驗(hypothesistesting)之間的關係?(25%)諮商心理組諮商心理學試題請比較阿德勒學派(Adlerian)與理情行為學派(RationalEmotiveBehaviorTherapy)之基本概念、治療目標、主要貢獻與限制。(25%)請說明學校輔導老師應擔負之角色與功能,並討論學校輔導老師將如何向學生、學生家長、學校老師與行政人員推廣諮商之概念,提昇諮商在學校環境中的接受度。(25%)請說明精神分析學派與存在主義對焦慮的詮釋為何?並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25%)一位主動求助的當事人之家庭背景如下述:父親中年,基層勞工,敦厚老實與孩子互動少。母親中年,家庭主婦,易怒急躁身體不好。大哥二十五歲,居住在外目前從事教職,急躁好勝心強。當事人就讀大學,膽小自我保護有耐心。在談話過程其自陳內容如下:共2頁,第1頁『我是一位溫馴不喜歡發脾氣的人,因此對於男友有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認同,因此考慮是否應該及早分手。當看到父母的互動方式經常是吵架口角,尤其是父親經常被媽媽罵,我會覺得爸爸很可憐,心想婚姻一定要在彼此尊重溫和的情境中,才算是幸福美滿。我一直無法接受母親的情緒處理方式,如果在人際互動的處理中,有類似的情境出現,我會很不舒服想逃離。為了避免受到傷害,對於人際互動我可能採取保護自己的方式,因此除非自己能很肯定的認為對方很安全信任的,否則也覺得活在自己的世界很不錯的。我對於爭吵的場面會迴避,對於屬於自己的東西會認為與其爭不如不要,但會呈現失落的感覺。』(1)請依據認知治療進行個案概念化(需依據上述線索提出概念化的佐證)?(10%)(2)請分別依據上述概念化後的問題評估提出諮商目標及介入策略。(15%)共2頁,第2頁家庭教育組心理學試題一、何謂知覺(perception)?並請分別說明何謂知覺的相對性、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恆常性、及知覺的組織性?(25%)二、何謂人格(personality)?並請詳述卡泰爾(Cattell)人格因素論(factortheoryofpersonality)中所提及之表面特質(surfacetrait)、潛源特質(sourcetrait)與群聚分析(clusteranalysis)的概念。(25%)三、針對智力的論點,常見的有二因子論與多因子論。請至少各舉一位學者的觀點,來分別加以探討說明之。(25%)四、解釋下列名詞,並各舉一例加以說明。(25%)1.社會抑制作用(socialinhibition)(8%)2.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8%)3.塑造(shaping)(9%)家庭教育組家庭教育理論與實務試題請以一個隱喻(metaphor)來形容家庭教育理論與實務間之聯結關係像什麼?再就您個人對家庭議題之研究經驗,區辨家庭教育研究之主要派典(paradigms)及其差異為何?(25%)教育部將於99年8月間召開「第8次全國教育會議」,假想您將應邀參與一場會前地方性分區公聽會,徵詢您在子議題「家庭教育功能發展與精進策略」方面之卓見,您將提出哪些建言?並申論您提出那些建言的理由為何?(25%)近年來有關公務員積極作為以預防民眾自傷的議題不斷傳出;政府甚至鼓勵公務員觀看「不能沒有你」影片、撰寫心得。試從WilliamJ.Doherty於1995年提出的「家庭介入模式的五個層次」論述家庭教育人員在面對高風險家庭(例如經濟弱勢又家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時,適合的介入服務層次為何?(25%)四、根據內政部統計,近年來女性不婚生育的比例有增高的趨勢。試述家庭教育專業人員面對此一家庭發展趨勢應以何價值觀及態度因應?(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