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虚劳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8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内科学虚劳培训课件.ppt

中医内科学虚劳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内科学虚劳【概述】2.文献摘要:(1)《素问·通评虚实论》(2)《难经·十四难》(3)《金匱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4)《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5)金元以后(6)明代(7)清代吴澄的《不居集》3.范围: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性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一、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不外先天、后天两大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禀赋薄弱,素质不强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二、病机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虚劳病因病机示意图:禀赋薄弱转归:1.治疗及时,正确,逐渐好转治愈2.未能合理治疗,一脏受病,累计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诊查要点】二、病证鉴别1.虚劳与肺痨的区别2.虚劳与虚证的区别【辨证论治】阴虚与阳虚,阴虚与血虚,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与联系2.辨有无兼夹病证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论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二、治疗原则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1.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2.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3.同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重视不易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不易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②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③虚劳既可因虚致病,亦可因病致虚,因此,应辨证结合辨病,诊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性,一方面补正以复其虚,一方面求因以治其病。三、证治分类虚劳的证候虽繁,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现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列述其证治。虚劳辨证论治简表(一)气虚共同点:面色晄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1.肺气虚证症状: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治法:补益肺气代表方:补肺汤加减。本方补益肺气,肃肺止咳,适用于肺气虚短气息促,咳嗽无力者。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加减:(1)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2)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3)若气虚卫弱,外邪入侵,寒热,身重,头目眩晕,表现正虚感邪者,当扶正祛邪,仿《金匱要略》薯蓣丸意,佐以防风、豆卷、桂枝、生姜、杏仁、桔梗。2.心气虚证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治法:益气养心代表方:七福饮加减,本方补益气血,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气不足者。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加减:(1)自汗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2)饮食少思,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3.脾气虚证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证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治法:健脾益气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加减。本方益气健脾除湿,适用于脾气亏虚而夹湿者。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湿加减:(1)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2)食少运迟而见脘闷腹胀,嗳气,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3)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4)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陷。4.肾气虚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治法:益气补肾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本方补益肾气,适用于肾气不足之证。常用药: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