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也叫学习动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任何人只要有最低的体质标准,都可成为一个钢琴家或奥林匹克级的游泳运动员,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动机和教学质量。可见,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成绩。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一、培养并树立起学生的理想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比如去年暑假开学,刚接手我现在教的这班时,我做过调查: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理想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但后来我觉得这样做不如让他们在班上开诚布公地说一说。于是我就召开了主题班会,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美好理想全都“暴了光”。甚至有些学困生大谈理想时被个别同学偷偷讥笑,可见理想是每个小学生都有的呀!那节班会课,生动活泼。学生的这些愿望是潜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这些愿望挖掘出来,加以深化,使每个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并诱导他们实现这种愿望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被激发起来,并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二、要重视群体效应有句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学生能接触到的群体一般是:家庭和班级。一个家庭的和睦,友善,尊老,敬幼;一个班级的“比学赶帮超。”会使每个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一定要重视并切记群体对孩子的影响。三、在学生取得成功之后加以鼓励无论是谁都会有成功的喜悦感,小学生的一点点成绩,如果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发现并鼓励,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在鼓励之余为他们设定新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成功之后向新的目标奋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在心理上非常充实,并且劲头十足起来,到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强了,表现出蒸蒸日上的骄人感,老师也就较以前轻松多了,因为学生此时正朝着自己的目标比较自觉地奋斗着,教师起到的应该是警钟的作用了,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哦!四、要重视信息反馈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反馈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反馈要及时并且选准时机,使反馈的信息产生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一点,想必大家也意识到了,那就是:反馈在有些时候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批评不适当、不适度,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批评性的语言应正确、适度,尽量避免产生不好的效果。一旦这种效果出现了,教师一定要做及时的处理。如前两天;上课时,一个学困生,在我的再三叮咛之后,还是写字非常不认真,且在座位上左摇右摆,让人看了心烦(他除去语文会一点儿,其他学科都得不了几分。)当时,我走过去拍了他的后背一巴掌,意在提醒他,然后说了他两句。没想到他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转,脸腾地红了。我马上意识到,我伤害了他的自尊。于是我赶紧说:“呀,你怎么了,老师和你开玩笑呢!你后背上有个苍蝇,老师想帮你赶走它。”立刻,我感觉他好多了……放学的时候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诚心诚意地向它说明了课上发生的一切,老师当是打了你一下,是老师的不对,但是你想:你做得对吗?我一再提醒你,你还不好好写字,不好好遵守纪律?……“这时,他猛然醒悟——原来是老师给他留面子,才说替他赶苍蝇呢!我是想说,反馈的负面效应一定及时解决,不要留后患。后患无穷的。五、时刻牢记: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教师要努力进行兴趣教学,让学生在兴趣昂的情绪下学习。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这一切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必将大面积提高。二、研究依据和假设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