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金刚经体会.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如是我闻金刚经体会.docx

如是我闻金刚经体会.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是我闻金刚经体会如是我闻金刚经体会2021-12-2423:00:02小编:admin如是我闻:读金刚经100遍体会金刚经我已经坚持读了4个多月了,至少有100多遍了。早就说要写一篇关于读金刚经的体会,今天下决心完成了此文。最早知道金刚经,是在中学时上历史课,老师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和书籍,就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它印制于中国唐朝咸通九年,即868年,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了,后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我去年去敦煌时,还特地就此事询问过当地的工作人员。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万千佛经之首、之母,并被称为中国古籍三大经[金刚经、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之一。它先后有过多人翻译,但以鸠摩罗什的最好,唐玄奘次之。唐玄奘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最好,心经被称为金刚经的压缩版、解释版、补充版,其实严格上说这是两部几乎完全不同的作品。在这两者中毛泽东更看好心经,认为金刚经太长了,不合适流传;心经简短,比较好读,是最好的一部佛教文本。其实不然,不管从哪方面说,心经又哪里比得上金刚经呢?这就说明,学问思想博大精深、堪称百科全书的老毛,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还是颇有限的。金刚经几乎涵盖了佛教一切最基础、最本源的理论和学说,融宗教、哲学、文学、文化于一炉,内容丰富广博,思想深邃睿智,画面精彩,形象生动,情节圆满,语言优美,文字整饬,流畅通达,浑然一体,朗朗上口,完全可以媲美于西方宗教的圣经、古兰经,哲学的理想国、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等一流顶尖名著。黄炎培读道德经,总结4字:“为而不争”;读金刚经,亦总结4字:“如石不动”。其实我的体会,却是刚好倒了过来:读道德经应是“如石不动”,读金刚经才是“为而不争”。为什么呢?其实,道家和佛家都讲“有”和“无”,但是,道家的“无”确确实实是没有,空空如也,把一切放弃,看破红尘名利,求得超脱和平定,这便是“如石不动”;而佛教讲的“有”和“无”本质上是指“多”和“少”,是让人丢掉“少”的,将来才会得到“多”的,丢掉次要的,将来才会得到重要的,先舍后得,有舍才得,这便是“为而不争”。文中有大量类似“如来所说XX,即非XX,是名XX”的句子,很像道德经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都极富有逻辑性和辩证法思想,那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各自的特征:金刚经是让你把手头原本看得很大、其实并不大的东西看小它,从而去追求和获得真正大的东西;而道德经是让你将干脆该对象看穿、看破、看无。[记得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赵朴初时,还跟他开玩笑说:“如来所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所以,人们曾经常说佛教宣扬的是四大皆空、一切虚无,这实在是误解了佛教。佛教其实是把道教的出世和儒教的入世结合了起来,就是说既要积极地对外做事,又要保持自身内在的清净修为。这两者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佛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放眼广大、不拘小节,丢掉烦恼、心胸豁达,不要固执、转移视线,打开心智、专注事业,干大事而舍小我,既为又不争;否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佛教事业,又怎会做得像今天这样巨大呢?至于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发展到了禅宗的境界,有些类似于道教了。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体会、目前的体会。待我再过段岁月,把金刚经读到500遍、1000遍、2000遍的时候,可能又会有不同的体会了,到时再来写几篇新的文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