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诊断学常见症状症状(symp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症状学(sym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学中的作用。发热调节发热定义:(fever)发热二、发生机制(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定点。2、非致热源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癫痫持续状态。(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等。三、病因与分类:(一)感染性:(infectivefever)各种病因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等。持续发热超过2周,体温在38.0℃以上,经一般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者。四、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二)发热的过程及特点:五、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continuedfever)2.弛张热:(remittentfever)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4.波状热:(undulantfever)5.回归热:(recurrentfever)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㈠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㈡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㈢间歇热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㈣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㈤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淋巴瘤。㈥不规则热体温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六、伴随症状寒战——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等;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咽结膜热、斑疹伤寒等;单纯疱疹——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膜炎、间日疟等;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白血病、败血症、疟疾等;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败血症、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关节肿痛——败血症、猩红热、布鲁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等;皮疹——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等;昏迷——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发热、后昏迷);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先昏迷、后发热)。病例皮肤粘膜出血mucocutaneoushemorrhage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严重感染、药物中毒、维生素C、尿毒症等(3)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等2、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1)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再障、感染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耗过多:DIC(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虽然增多,仍可引起出血现象,是由于活动性凝血活酶生成迟缓或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3)血小板功能异常:遗传性-血小板病继发性-继发于药物、肝病3、凝血功能障碍(1)遗传性:血友病(2)继发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3)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抗凝药物过量、DIC二、临床表现二、临床表现三、伴随症状1、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者见于过敏性紫癜2、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见于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紫癜伴黄疸见于肝病4、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见血友病定义: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是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一、病因:主要为呼吸系统和肺循环系统疾病。1.呼吸系统:(1)气道阻塞;(2)肺部;(3)胸廓、胸壁、胸膜腔(4)神经肌肉;(5)膈肌运动障碍。2.循环系统疾病:心衰、心包压塞、肺栓塞。3.中毒:尿毒症、DM、CO。4.血液病:贫血。5.神经精神因素:脑、癔病。呼吸困难(dyspnea)(2)呼气性特点:呼气费力,延长,缓慢,伴呼气相哮鸣音原因:小支气管痉挛、炎症,肺泡弹性减弱疾病:COPD,哮喘(3)混合性特点:吸气期及呼气期均感费力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