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荐)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教学模式】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1、设境导入: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说学:⑴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⑵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拟标:(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合作交流。3、自学生字词。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再读课文: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导学课文一、二两段:1、齐读第一段:⑴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⑵小组合作。⑶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2、自学课文第二段:⑴同法自学。⑵小组合作。⑶汇报交流,合作补充。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1、拓展延伸:⑴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⑵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1、测标总结:2、引导预习:⑴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⑵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⑶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第二课时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1、设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2、说学拟标:⑴说学: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⑵拟标:(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教学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一)自读目标:(出示多媒体课件)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二)重点词语:(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