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套大学农牧科学系梁永厚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职业倦怠,心理健康,自我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教育的对象日趋复杂,产生职业倦怠症的教师越来越多,倦怠程度也越来越重,有的已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些教师产生过激行为和厌世轻生。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人心中保持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不得不力求完美,如果出现差错,就会自我谴责,并且这种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使内心苦不堪言。然而在现实中,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反差,这种反差造成了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有意无意地压抑和否认自我的正常欲求来满足职业需要,并时时提醒自己“我的理想应该是永远崇高的,我的身心应该是永远健康的,我不像普通人一样出现问题”,“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奉献我百分之百的时间、精力给学生”等等,但真实的教师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要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也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当不得不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长期的心理负担和人格冲突,就会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师长期教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情绪衰竭表现为教师情绪和情感处了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以致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2.非人性化表现为教师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学生。轻则有意减少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大理睬,重则厌倦甚至体罚、心罚学生,把对工作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对自己的工作常看不到成绩,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困难不愿努力克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一)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1.外在的期望。从古到今,教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跨世纪人才,无不体现教师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2.角色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4.职业的低创造性。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二)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