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和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从本节课开始将会接触到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认识。这为以后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本课时的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本课题的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二、学情分析: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三、教法与学法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四、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境、活动探究、练习反馈、课堂小结。具体过程如下:【情景创设】导入新课,教师打开一瓶花露水,向空中喷洒并且用手指蘸花露水在黑板上写分子两个字。学生进入情景,观察现象。针对情景提出问题:花露水的气味怎样进入你的鼻孔中,黑板上分子两个字怎么不见了?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学生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引入课本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有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接下来我设置了五个活动探究来研究分子的性质:活动探究一:分子有多大:水是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看不到水分子?水分子到底有多小?带着这个问题用多媒体播放了水分子自述。学生带着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探究二:分子会运动吗:我采用课本上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探究实验,为什么用这个实验?虽然这个实验浪费药品较大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它在今后的练习中考查的比较多。于是我安排了学生分组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记录,由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得出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为什么能闻到花露水的味道?用手指蘸花露水在黑板上写分子两个字为什么不见了?等知识反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活动探究三:分子的运动受外界的影响吗?通过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交流,得出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活动探究四:1+1=2?学生实验探究分四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得出结论1+1≠2,同时老师演示1杯黄豆和1杯芝麻混合,学生联想黄豆与芝麻的混合,获得启发,理解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活动探究五:不同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一样吗?老师演示实验:两个气球,一个装入水,一个吹入气体,和一个铅球进行压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气态分子间隔>液态分子间隔>固态分子间隔。接下来用多媒体展示练习请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面一些日常现象。1、酒香不怕巷子深。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为什么夏天衣服干的较快?3、一个瘪的乒乓球为什么在热水中逐渐膨胀起来?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小结: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总是在运动的,温度越高,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液态物质分子间隔>固态物质分子间隔;五、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大约20ml水,在水中加入一块糖块,然后迅速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溶解后,请你观察液面和水平线哪一个高?得出什么结论?我的课说到这里谢谢各位专家、评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