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ttp://www.pixian.gov.cn/govment_version/detail.php?tid=462360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需求,促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以下统称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依据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服从、服务于《郫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以此指导“十二五”时期郫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一、“十一五”时期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回顾(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新组建了郫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及其行政执法机构(郫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单独设立电视台和兴网传媒郫县子公司,实现了管办分离;成立了郫县文化体育艺术中心,实现了我县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文化事业发展成绩突出,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全面达标,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15分钟文化活动圈”初步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承办了“第二届非遗节—郫县安靖‘绣天下’国际刺绣艺术节”,获国家文化部、省政府、“非遗节”组委会、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太阳神鸟银奖”,参与创作的歌曲《蜀绣》获四川省“群星奖二等奖”,安靖镇蜀绣产业园发展良好。农村图书流转工程成为全市图书流转典范。获批民办博物馆3家,“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丛赛歌会、古城棕编、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川西民歌之乡”。(三)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康素质逐步提高。县财政投入188万元,对县体育场进行了维修改造。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493个体育场地,体育场地总面积为874471.4㎡,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为1.73㎡。在全县实施“农民健身工程”52个,安装全民健身路径88条。女子排球和跆拳道作为我县的特色和优势项目多次获得省、市体育比赛第一名。全县参加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的人数为148万人次,体育人口达43.30%。全县中小学校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达标率达96%以上。(四)广播影视发展势头强劲,新闻出版工作成效明显。全县14个镇均完成了光纤有线通达建设,通达率100%;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2套,数字电视节目105套,数字广播节目13套;全县有9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农村市场;全县14个镇均设置了广播电视站。全县共有印刷单位73家,其中销售收入上千万的企业有10家;全县共建成139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二、“十二五”时期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大力实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打造“一城两带三基地”、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二)基本原则1.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3.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4.坚持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兼具。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消费者,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5.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大既相互交叉渗透又相互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