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书法与文人画.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元明书法与文人画.doc

元明书法与文人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元明书法与文人画形式与表现——赵孟頫之后元明清的美学发展,绘画、文学、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横平、竖直、点、捺、撇、磔,是书法线条,也是绘画元素。[书画同源]又再一次被赋予新的结合意义。元初赵孟頫对元明的文人书法美学影响非常大。赵孟頫像一位历史上文人风范的集大成者。他出身皇族,诗文修养极高,书法极漂亮,绘画也开创了元代四大家一脉相承的文人传统。以书法笔势入画——文人画的飘逸精神中国书法史上说“文人画”,常常追溯到宋代的苏轼、文同。他们是文人,不是宫廷画工出身,不讲求技巧的精细。他们文学意境高,书法很好,因此以文人的书法笔墨入画——事实上也就是以书法的优越主导绘画,开创了“文人画”一格。古代绘画分“神”、“妙”、“妙”、“能”三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技巧”、“写实”、“精细”的要求上。“文人画”的观念形成之后,多了一个“逸”品。“逸”这个字不容易理解。“逸”是逃逸,“逸”是飘逸,“逸”这个字逐渐被用在不受世俗礼教约束捆绑的文人身上。魏晋王羲之一类的文人名士,生活自在飘逸,书法也自在飘逸。“逸”成为一种“品格”,“逸”成为一种“意境”。“逸品”和“神”、“妙”、“能”三种分类都不一样,成为文人主导的美学新方向。“逸品”强调内在的精神性,不在意外在的形式技巧。苏轼常被引用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正是对绘画只追求“写实”、“形似”的批判。苏轼自己常以“枯木”、“竹石”作主题,也是为了可以用书法的墨色笔势入画。文同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各有一张“墨竹”。“墨竹”在北宋成为绘画主题,明显是用书法的撇捺笔线条来入画。文人画里的兰、竹,在宋元之际大为兴盛,演变成后来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实是宣告了画家的基本功必须建立在书法的撇捺功力上。画墨竹,画兰草,用笔其实和写字一样。苏轼、文同开创了“文人画”“逸品”的观念,但是他们的作品还没有把文人画要求的“诗”、“书”、“画”三个元素结合成作品。传世的苏轼画多不可靠,从文同“墨竹”来看,画中每一片叶子都是书法的撇捺,枝干如篆,细枝如行草,书法已完全入画了。但是画面上没有题诗,仍然不是后来文人强调的“诗”、“书”、“画”三绝。赵孟頫——诗书画集大成的第一人“诗书画三绝”第一个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应该是赵孟頫。赵孟頫确立了苏轼以降文人画的提倡与发展,他在四十二岁到四十九岁创作的《鹊华秋色》与《水村图》,可以说是“文人画”最早的典范。画面以荒疏萧散的笔法,像写字一样留下重重墨迹。山的皴法,水的波纹,不刻意求工,只是一种风景的纪念,只是和知己朋友分享山水的心情。因此少不掉画面留白处的题跋,以秀润的小楷行书,写不能忘怀的心事。“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不可分的美学意境,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结合的先例。赵孟頫之后元明清的美学发展,绘画、文学、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画家不可能没有诗文底蕴,文学的追求从主题喻意,到诗文题字内容,都不是传统只讲求技术的画匠所能应付的。在文人画美学主导下,“匠气”反而成为最低劣的品质,成为文人嘲笑的对象。书法对文人而言,是从小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横平”、“竖直”、“点”、“捺”、“撇”、“磔”,是书法线条,也是绘画元素。“书画同源”又再一次被赋予新的结合意义。赵孟頫确立了苏轼以降文人画的提倡与发展,他在四十二岁到四十九岁创作的《鹊华秋色》与《水村图》,可以说是“文人画”最早的典范。画面以荒疏萧散的笔法,像写字一样留下重重墨痕。山的皴法,水的波纹,不刻意求工,只是一种风景的纪念,只是和知己朋友分享山水的心情。因此少不掉画面留白处的题跋,以秀润的小楷行书,写不能忘怀的心事。“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不可分的美学意境,开创了世界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绘画视觉艺术结合的先例。赵孟頫之后元明清的美学发展,绘画、文学、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画家不可能没有诗文底蕴,文学追求从主题喻意,到诗文题字内容,都不是传统只讲求技术的画匠所能应会的。在文人画美学主导下,“匠气”反而成为最低劣的品质,成为文人嘲笑的对象。书法对文人而言,是从小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横平”、“竖直”“点”“捺”“撇”“磔”,是书法线条,也是绘画元素。“书画同源”又再一次被赋予新的结合意义。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常常在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具体说出:画奇石用了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赵孟頫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成语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书画不分家的情况下,赵孟頫究竟应该归属于绘画来讨论,还是归属于书法,变成有趣的课题。以作品来看,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