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江阴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江阴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者:未知文章来源:HYPERLINK"http://www.1--1.org/ShowCopyFrom.asp?ChannelID=1&SourceName=江阴市"江阴市点击数:323更新时间:2010-12-10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江阴的深入推进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江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背景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一)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幸福江阴建设为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和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1)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GDP从2005年的787.97亿元增加到192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GDP(按常驻人口算)从2005年的5.7万元增加到12万元,年均增长15.2%;全口径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08.3亿元增加到320亿元,年均增长19.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6.6%,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2005年,我市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省定标准,GDP、财政收入、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八年名列第一;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荣膺影响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2)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三次产业比重预计由2.19:63.49:34.32调整为1.6:59.3:39.1。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设备、服务外包、港口物流、文化创意、总部经济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创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推进万顷良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持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R&D经费占GDP比重2.3%,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及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联盟,列入全国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江阴科技企业加速器列入全国县市第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资本经营的先发优势持续巩固,累计有28只企业股票海内外上市,其中扬子江船业成为第一只登陆台湾证券市场的大陆企业,风投、创投等新兴融资方式开局良好。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全市各镇(街)工业集中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乡镇工业总量的91%,规模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提高到92.6%;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3家。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3只,“阳光”品牌成为江苏省首个中国世界名牌,99家企业成为150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3)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城市功能提升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城乡规划一体化,《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江阴市农村规划》获得批准,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实现城乡“无缝对接”;全市“六纵八横”主干路网骨架形成,省道干线公路密度达到0.16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客厅、南门地区、敔山湾、西组团等城市功能组团开发进展良好;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行政村全覆盖。对外与长三角主要港口、航空节点实现衔接,港城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初步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枢纽基地。对新市镇、新农村的空间、产业、交通、生态和人口集聚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累计实施513个自然村村庄整治工作,创建了一批卫生镇、园林镇等特色镇村。(4)改革攻坚重点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削减率达53%,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项目集中审批率分别达100%和80%。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形成全市统一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资金使用坚持全程跟踪监督制。完成“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点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广电新闻行业体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活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村级集体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基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