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8-教案课题名称:《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3.赏析第二段的音乐描写,品味诗中的意境4.赏析并背诵名句。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分析其中用到的描写手法。教学难点:通过诗中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分析琵琶女形像及其情感上与作者的相通之处。教学过程:1.熟悉课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2.疏通、讲解诗句,找出行文线索,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通过对琵琶女和江州司马遭遇的分析,体会二者感情的相通之处。4.重点赏析第二段,找出音乐描写的手法。5.赏析诗歌意象,分析写作特色。6.重点诗句、段落的诵读,解答课后练习。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合作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人:云南民族大学杜瑞娟地点:昆明市第十六中学班级:高二某班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导入创作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感受白居易诗歌明白晓畅的特点2.疏通讲解重点词语、诗句,分析行文线索,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结合琵琶女和江州司马的人生遭遇,总结全诗所蕴含的深沉情感。教学步骤和内容:新课导入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在学习课文之前呢,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感受一下琵琶这种古典乐器的魅力。(播放纯音乐《琵琶语》片段)音乐放完了,大家对琵琶所弹奏的音乐特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同学可能还会弹奏琵琶,对琵琶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找来欣赏。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课文—《琵琶行(并序)》,看一看诗人白居易是怎样描写音乐的,感受诗中因人生际遇,他乡遇知己而带来的凄凉感。题解、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这一部分可采用PPT文稿演示)老师之前已经安排同学们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提问,请准备好的同学举手回答。好,第一个问题:本篇课文为什么叫做琵琶行(并序)?“行”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琵琶行》是指诗歌的名字,“并序”是指课文内容包括了本篇诗作的序言部分,“并”意为一并,《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源于汉魏乐府,与之相同的还有歌、引、曲、谣等,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大家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白居易的诗歌,如《钱塘湖春行》、《赋得古草原送别》等,对白居易是有所了解的,下面请同学为我们详细介绍白居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今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下面由老师来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中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丛生,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将官员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听读课文,标注重难点词语现在我们走进诗歌《琵琶行》,在听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其中语气情感的变化,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时请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标注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语句,听读完成后,我们一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