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看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看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doc

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看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看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杨庆余杨庆余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有小学数学的课程研究、小学数学的教育研究、小学教学的临床研究、研究性学习研究、小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初等教师教育等。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近十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收入,编著小学数学、德育方面的论著多部,主持多个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案例一:■课堂观察——〔上课已开始约7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复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组成、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用量角器求角等知识与技能,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白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师:大家都将三角形画好了吗?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生:我先画了一条直线……(师追问:直线吗?)是线段。然后再画另外两条线段,将它们连起来,就画出一个三角形了。〔教师请该生展示自己画的三角形,得到大家的认可。随后,教师又连续请了三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三角形并说明画图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人画的三角形是否一样,三角形的角是否一样。最后,组织学生用量角器将自己画的三角形的每个角都量一下,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前后四个同学相互讨论。观察者附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将量出的角的度数直接写在相应的角上,但有两个人是写在另外的练习纸上的。大约在25秒后,就开始有前后四个人分别查看其他人角的度量结果,并不时地争论着。整个学生量角活动(包括学生四人一组的讨论活动)大约持续50秒。期间,教师游走于学生中间,数次停下来,帮助个别学生一起量角。〕师:好,请大家都停下来了。谁能说说,你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有“一百七十九度”、“一百七十九度多一些”、“一百八十度”、“一百八十度不到”、“一百八十一度”……〕师:那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大小是不一样的。师: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大小的,因为量角器量出的角是不精确的,会出现什么情况?(数生附和:有误差。)对,量角器在度量的时候是有误差的。大家看看,它们都在一个什么数的周围啊?生1:一百八十度。生2:不对,应该是一百七十九度。师:为什么?生2:大部分同学量出的都是一百七十九度左右。师:你的“左右”用得很好。如果我们从整十整百数的角度看,它们都在一个什么数的左右呢?生2(稍犹豫一下):是一百八十。师:一百八十什么?生2:一百八十度。师:现在我们能得到结论了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但声音并不大。)谁愿意来说说?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内角的和是一百八十……哦……一百八十度。〔该生开始表述不够严谨,教师连续三次提醒才准确说出结论。随后,教师又请一个学生复述一遍。〕师:这个结论准确吗?(停约2秒)老师也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结论究竟准确不准确,好吗?〔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预先准备好的大白纸,上面画有一个三角形。接着,教师用一把剪刀将三角形整个剪了下来,高高举起,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先用手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并将整个“角”放在投影仪上面,再撕下三角形的又一个角,也放在投影仪上,并与第一个角拼了起来,随后再撕下第三个角,放在投影仪上,与前面两个角拼好。〕师: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仅有三个学生举起了手。〕生1:老师将三个角拼成了一百八十度。师:将三个什么角拼成了一百八十度?生1:三个内角。师:你怎么知道是一百八十度的?生1:因为……因为是一条线段。师:对,一条线段说明是一个什么角?生2:就是一个平角。师:平角是多少度?学2:一百八十度。师:通过老师的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举手人数不多,停约4~5秒)能不能证明刚才我们说的结论是正确的?学(几乎异口同声):能。■课后访谈——观察者:您为什么这么关注学生画三角形的过程?教师:没有啊!观察者:您不是连续请了四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画三角形的过程吗?教师:哦,我是想让不同的学生多说几种方法,这会让他们感觉到每一个人的三角形是不同的。观察者:您认为,不同的画法能呈现出不同的三角形吗?教师:我想应该是的。观察者:实际上,如果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画的三角形都举起来,大家都来观察一下,会不会更有效?教师:也有道理。观察者: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认为学生第一次用量角器实验得出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教师:(想了大约10秒钟)哦……我原来以为学生会说,应该是180度,因为这些数字都接近180。这样我就可以接着问学生,是什么造成这些小的误差呢?可以让学生知道,有的时候,量(度量——观察者注)的方法是不可信的。思考:这就是探究学习?一、问题的提出不难看出,这应该算是一堂好课。首先是教师并没有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一个数学事实,用直接演示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而是让每一个(至少在其主观上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来体验,来观察,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演示